傍晚时分,收到《青岛文学》第7期样刊,那首写于谷雨时节的短诗被铅字定格,喜悦的心情同高中时第一首诗发表在刊物上时一样纯粹,却又在心底洇开一片潮湿的怅惘。 每个少年都曾怀抱过对文字的梦想。上高中时那些在稿纸上疯长的诗行,曾是我向往的星辰大海,却在现实中成了一地碎羽。二十多年的时间,文字换了另一种方式和赛道,始终以各种理由缠绕着我,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忘记了,那个可以与诗对话的自己。 这种被生活淹没的钝感力,大概来自更多的内藏和考量,或许更应该是在舒适区和习惯使然里的执着。2024年,那些被封印的冲动,莫名其妙地常常出现在一刹那的情绪里,这样的感知力仿如大浪淘沙后,从痛的裂缝里生长出的绿芽,清晰而充满张力。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知止可以不殆”,是说明白了各自的制约,守好本位,就没有什么危险了;《大学》里的“知止而后有定”,指的是明确界限的理性认知。这些原是指引我们破除执念,大道至简,自然无为。但知止的智慧,是用好这些概念,而并非要被概念所控。可我们许多人却总把“知止”理解为画地为牢,将一切的可能性囚禁在世俗的观念里而不加以改变。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我们往往精于算计,在得与失之间挣扎、考量,却不知过度的执着导致过度消耗,不仅物质损失,更会让人心力透支,遗失了直觉力。 真正的知止不是放弃追逐,而是懂得在奔跑时仍能拥有为一朵野花、一段溪流驻足的能力。就像江海纳百川却依然保持着自身的律动。最深刻的止,恰是为了守护灵魂中永不妥协的动。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放下执念,回归质朴和本真,那些经历过风雨后,依然真诚、善良、感恩和创造力,就会在最自然的时刻悄然长成。当我们在来时的路上画上太多标记,反而容易忘记最初吸引我们出发的力量。 知止,希望我们还能保持被直觉打动的能力。 那些未被照亮的黑暗里,藏着真实的星空。那些在清晨造访的诗行,是依然保持在心底的少年气,提醒我们剥落身上厚厚的盔甲,让身体丰盈、灵动而充满创造力和感知力。最后,与诸君分享这首题为《谷雨》的小诗: 遁迹于暮云深处/滑落指尖的一丝暖/流淌,揉碎/一地桃李胭脂/烟柳垂帘青杏摇窗/与春天做一场告别/陶罐在泥土深处发酵/夏日的第一坛青梅/嫩芽挣脱时序的锁扣/将月色酿成了/滚烫的琥珀/蝉鸣煮沸暑气/田野跳起热烈奔放的恰恰/麦苗拔节飞花轻扬/生命的脉络/正沿着时间的缝隙/悄然疯长/触摸另一个季节的风流场/夜半醒来/沿着藤蔓攀过古墙的皱褶/年轮轻轻编进风的指纹/那些被泥土焐暖的根须/盘根错节/风吹麦浪/我们便与蝴蝶/交换了骨骼/用每一片舒展的叶子/追逐清风明月。 ( 编辑:tln ) |
保持被直觉打动的能力
□雨童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8-12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