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5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伏牛 > 正文

故乡月光照故人

□王军有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8-12   打印

  洛阳的月光,总带着一种穿透岁月的温柔。从伊川县吴堂村的田埂上抬头望时,那月光是麦浪里滚过的银辉;后来在涧西的巷弄里寻觅,它又成了工厂灯火旁的一抹清寂;如今隔着三门峡到洛阳的铁轨,这月光便成了车窗上流淌的乡愁,一头系着父亲曾站立的街角,一头拴着母亲此刻安睡的窗棂。这座城市,藏着我半生的脚印,更盛着我剪不断的血脉深情。

  幼时对洛阳的向往,是从父亲的故事里长出来的。那时的吴堂村,泥土是生活的底色,父亲像一株倔强的白杨,带着乡亲们在涧西的工地上扎根。爷爷常说,你爹是咱村的“领头雁”。我总缠着他讲洛阳的事:中州路上的电车叮当,上海市场的百货琳琅,还有工棚里一群汉子围着搪瓷缸喝洛阳宫啤酒的酣畅……八岁那年,揣着父亲写的地址,我攥紧衣角挤上公共汽车,车窗外的白杨树向后倒去,心里的雀跃却往前飞——那是我第一次奔赴心中的“大城”,奔赴那个让全村人都觉得了不起的父亲。

  车厢里的汽油味混着麦秸秆的气息,终点站到了,远远就看见父亲站在站牌下,工装袖口卷着,手里还攥着刚买的油旋。他身后跟着几个同乡,见了我都笑着喊“小秀才来了”。那时候,洛阳的涧西像个温暖的蜂巢,爷爷、伯伯、叔叔、姑姑们都围绕在父亲身边,谁家有难处,父亲总能掏出皱巴巴的钱票;谁家孩子上学,他总念叨“要让娃子们多识几个字”。父亲不是什么大人物,却是乡邻眼里的“能人”,他用宽厚的肩膀,为一群漂泊的乡人撑起了一片屋檐,也为我撑起了对洛阳最初的眷恋。

  母亲的故事,却总带着泥土的厚重与苦涩。她是从旧时光里走过来的人,小学一年级的课本还没焐热,就跟着家人在饥荒里讨生活。她的手,早年握过锄头,后来抱过我们姊妹四人,指节粗大,掌心布满老茧,像老树皮一样记录着日子的艰辛。贫穷在她心里刻下了太深的烙印,以至于后来日子好了,她依旧改不了囤积的习惯。我总记得她盯着墙角那堆旧衣服的眼神,像守护着什么珍宝,或许在她心里,那些补丁摞补丁的布料,不是废品,而是饥荒年月里“有得穿”的安稳。

  为了挣脱贫穷,我把所有力气都用在了读书上。母亲常说“咱娃不是读书的料”,可她不知道,我趴在煤油灯下演算习题时,心里想的是让她不再为一顿饭发愁。高三那年,我转学到涧西的高中,终于能天天守着父亲。他的工棚很小,却总为我留着一盏灯,夜里回来,总能闻到他偷偷给我留的热汤面香。后来我考上大学,分配到三门峡工作,每次回洛阳,父亲总会在车站等我,手里提着我爱吃的零食,一路絮絮叨叨问工作、问生活,仿佛要把我不在身边的日子都补回来。

  命运的转折总在不经意间。父亲病倒后,洛阳的家就成了医院与住所之间的往返线。母亲寸步不离地守着,笨拙地学着那些她曾经不擅长的事。我每次回去,都能看见她趴在病床边打盹,手里还攥着父亲的手。父亲走的那天,母亲没哭,只是反复摩挲着父亲穿过的那件蓝布衫,轻声说“他总说要带我去少林寺,没来得及”。

  父亲走后,母亲在洛阳的日子更孤寂了。她开始捡小区里的旧物,洗得发白的旧衣服、旧鞋、破了口的瓷碗、废纸箱等堆在阳台室内,像一座小小的堡垒;屋里放满了就堆放在楼前房后,从来也不想着去换成钱。小区物业和邻居都很同情她,也很讨厌她,同情她是因为她在邻居的心中更像一个逃荒要饭的农村人住进了城里,讨厌她的是捡拾垃圾给周边环境造成的侵害。我知道,她不是喜欢垃圾,而是怕“空”——空荡荡的屋子、空荡荡的日子,只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能让她觉得踏实。长期与垃圾相伴,再加上不良的生话习惯,让她本就不太好的身体雪上加霜,头晕手麻等症状已经开始在她身上显现。为了能改变她,我每年都接她到三门峡小住,带她去医院体检,给她看病买药,给她买新衣服,还抽出时间陪她看三门峡的美景,可她总惦记着洛阳的家,说家里还有她捡回的宝物,“你爸的影子还在那儿呢”。每次送她回去,看着她又蹲在垃圾桶旁翻找,我心里又急又疼——我恨自己不懂她的恐惧,恨自己改变不了她的习惯,更恨岁月把那个坚韧的母亲,磨成了我看不懂的模样。

  那个冬天,她突发脑梗,我抱着她往救护车上跑时,手指触到她枯瘦的胳膊,才发现她比我想象中轻太多。抢救室外的长椅很长,我盯着“手术中”的灯,心里一遍遍祈祷:妈,你得挺过来,洛阳的牡丹还没开,我还没带你去看呢。

  万幸,她挺过来了。只是从此,她再也不能蹲在垃圾桶旁捡东西,再也不能独自走在洛阳的巷子里。每次我双休日回去,推门总能看见她笑着朝我挥手,保姆说“老太太天天数着日子等你呢”。我忽然明白,所谓幸福,未必是改变她,而是接纳她——接纳她的过去,接纳她的习惯,接纳她以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世界。现在的她,虽然行动不便,却不用再为生计发愁,不用再害怕孤单,或许这才是她一生中最安稳的日子。

  古人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对我而言,母亲在哪里,哪里便是我的来处,是我无论走多远都要回望的方向。每次站在母亲窗前,看月光洒满阳台,我总觉得父亲也在笑着看我们——看他的妻子被好好照料,看他的孩子懂得了感恩,看这座他曾奋斗过的城,依旧温暖如初。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