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饰一层、一层又一层 美出层次感 “西周第一角”凭实力出圈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父乙角(jué) 01 大且美 它是角中“佼佼者” △总台节目《国宝档案》 1986年,河南信阳浉河港 出土了一批青铜器 考古人员依据器物上的铭文等特征 将14件青铜器分为2组 分别是“父乙”组10件和“父丁”组4件 之所以能用“父乙”明确命名 是因为这件角上有12字铭文 且其中有“父乙”二字 △来源:《中原藏珍·讲述》 父乙角上的12字铭文 内容为“晨肇贮用乍父乙宝尊彝即册” 介绍了这批器物的作器者“肇贮”的身份 以及器物的用途 父乙角通体乌黑发亮 几乎没有锈蚀 与各时期的青铜角相比 父乙角29厘米的“身高” 让它比大多数角都要高 此外,它还是角、爵类器物中 拥有10字以上铭文的极少数器物之一 考古人员根据铭文、外形等特征推断 父乙角应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 是目前已知角器中 尺寸大、铭文多的“佼佼者” 02 均衡、对称、合理 “三层花”的设计妙极了 父乙角不仅尺寸和铭文字数“遥遥领先” “花样”还特别多 它采用“三层花”的装饰手法 不仅华丽精美,而且布局巧妙 三层花是以纹饰的层数 对某种装饰工艺的简单命名 △父乙角腹部三层花纹饰 “三层”指地纹、主纹和装饰纹 “花”指花纹,即纹饰 这种工艺多用在青铜器、玉器和木雕等工艺品上 三层花装饰工艺 在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的青铜器上较为常见 除了三层花装饰手法 父乙角还体现了不少作器者的“小巧思” ①均衡 首先,父乙角器盖呈屋脊状 为了不让纹饰过于集中在器盖中间 而缺少均衡感 作器者特意在两组兽面纹外侧两翼部位 增加了一组三角纹 ②对称 △来源:《中原藏珍·讲述》 其次,为了增加器物的对称性 减少偏向一侧的“失重感” 作器者在鋬(pàn)上兽首对面的位置 也装饰了一个凸起的兽首 ③合理 △来源:《中原藏珍·讲述》 再次,父乙角腹部虽然是两组近似的兽面纹 但因为鋬(pàn)和扉棱宽度不一样 导致器物腹部纹饰的布局发生了变化 为了使纹饰布局对称又合理 作器者在鋬(pàn)对面的扉棱兽首两侧 各增加一条竖向的龙纹 这些细微之处的设计布局 展示了作器者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掌控能力 03 分不清角(jué)和爵? 不是你的错 △来源:《中原藏珍·讲述》 “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 …… 从文献记载看 角大概是一种容量较大的 在祭祀或宴飨时使用的器皿 △来源:《中原藏珍·讲述》 我们现在所命名的传世和出土的角 其体量和爵的体量相近 与爵相比,角没有“柱”和“流” 取而代之的是两条尖尖的“尾” 而且角通常有盖 有专家认为,这是为了防止灰尘落入 据专家介绍,角的造型由爵演变而来 但仅出现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末与西周初年 是当时重要的青铜礼器 由于流行时间短 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角数量很少 父乙角因尺寸、纹饰、造型、制作工艺等多个优势 获得了“角中之王”的美誉 数千年前的一“角” 承载着中国青铜器的时代发展与美学精神 更蕴藏着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记忆与传承故事 监制丨唐怡制片人丨武慧锋文案丨荣梦岩视觉丨林琦技术丨刘竞尧审校丨朱冬梅 赵军慧统筹丨刘莹 张悦彤特别鸣谢丨河南博物院 总台河南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 编辑:tln ) |
文博日历丨美得有层次 从一角“看见”西周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3-24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