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2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 > 正文

看河南00后“焊”将如何逆袭成“国字号”工匠!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21   打印

  从八千年前的贾湖骨笛,到七百多年前的观星台,再到当今的大国重器,这些跨越时光的成就,无不闪耀着技能的光芒。

  技能,是改变个人前程前途的关键抓手,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7月15日至17日,“技能照亮前程 豫见精彩未来”——2025年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

  河南日报

  ,赞19

  中央驻豫、河南省主要新闻媒体及郑州、洛阳市属重点新闻媒体等20家单位派出30多名一线记者参加启动仪式,并深入郑州、洛阳两地进行集中采访,讲述生动鲜活的奋斗故事,探究高质量发展的技能人才动力,为即将到来的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汇聚力量、凝聚共识。

  笨功夫练技能练成

  走进位于郑州经开区的中铁装备高端制造产业园,重4000多吨、由20000多个零部件组成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巴兰加鲁号”周边,工人们在忙着做最后的组装。

  “针对客户特殊需求,中铁装备精心定制了‘巴兰加鲁号’盾构机,开挖直径为15.7米,整机长度约113米。”中铁装备集团盾构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牛雪顶说,公司隧道掘进机迄今已出口全球6大洲34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金色名片。

  支撑大国重器扬帆远航的秘诀之一,是拥有一支水平高超的技能铁军。

 

  公司“00后”焊接高级工孟江华介绍,当年在技工院校学习了焊接技能,入职中铁装备后勤学苦练,凭着集训时“多练半小时、多问三个题”的韧劲脱颖而出。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觉得技能这条路挺适合我。而技能成才的道路上不能偷懒,要靠笨功夫去用心练习。”2022年,孟江华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日常工作中,100米长的焊缝在他手里,最多只有1米的瑕疵。

  技校生敢想敢干成

  洛阳中船集团七二五所生产车间,身穿防护服的贺智涛弓腰操作。

  靠着一手高超的焊接技能,他实现了从技校生到行业工匠的华丽转身。如今的他,成为中船集团七二五所的焊接专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

 

  “焊工是一个很常见的工种。我在2001年参加工作时,根本没想到有一天能在焊接领域取得这么多荣誉。”贺智涛说,所里为技能人才成长发展规划了路径,看到人才成长“地图”,他就明白只有潜心钻研、苦练技能才能脱颖而出,在工作上取得更大成就。

  扎进焊接世界的他,从一开始仅能够掌握三四种材料的焊接技能,到现在能够熟练掌握几乎涉及船体结构钢焊接领域数十种焊接技能方法,贺智涛成了单位焊接领域的“百事通”。

  “河洛工匠”

  在洛阳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总能看到张景梅穿梭在轰鸣机器间的忙碌身影。

  1998年,18岁的张景梅从技校毕业,进入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机加车间车床操作工。“技能是练出来的,更是逼出来的。”她说,转战到质量检测岗位后,质量部的图纸堆积如山,为了做到“质量零误差”,自己定了“三不放过”原则:看不懂的尺寸不放过,测不准的公差不放过,说不清的测量原理不放过。

  正是在这种严以律己的工作态度下,张景梅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越来越高,也让她对干好检测的自信越来越强。2016年,她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23年,她牵头创建“张景梅河洛工匠工作室”。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成长”的觉醒

  “我毕业后进入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今年刚被公司评为‘五四青年’标兵,是公司认定的技能人才之一。”31岁的李朋帅靠着一手好技能,工作越来越顺利。

 

  中考失利后,他选择进入河南技师学院学习数控加工技能。“每个人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既然选择了学技能,就要在技能上学出名堂,起码找工作时有底气,自己的一些人生规划也容易实现。”

  “技能照亮前程,我觉得这句话非常好,好像就是在形容我。”他说,技能是硬底气,不仅能让自己在岗位上不可替代,可以凭借精湛技术成为核心生产力量,还能拓宽发展路径,让人更有底气选择自己想走的路,从“被动接受安排”转向“主动规划成长”。

  技能提升是人力资本增值的过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贾百川,毕业后成为一名餐饮店长。

  他不甘心这样的工作状态。偶然机会,他得知河南云和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和数据”)是我省省级人力资源品牌“河南码农”数字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内心的火苗被重新点燃。

  在深思未来何去何从后,他毅然辞掉原有工作,进入云和数据,开启了为期6个月的技能学习之旅。

  他说,认识自己是人生最大的智慧。如今,他就职于某知名医药科技公司“我现在的工资比以前高多了。更重要的是,我依靠技能实现了更大的人生价值,内心非常踏实,融入了时代发展潮流。”他说。

  博士

  7月17日,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内,90后“文物医生”刘轶戴着口罩、手套,身穿工作服,左手微微抬起石刻佛像耳朵构件,右手拿着软毛刷轻轻拂去纹路处泥土,认真清理。

 

  南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她,对老家的龙门石窟有着不一般的情感,毕业后成为一名石窟守护者。在她看来,与技巧相比,耐心和细心更重要。“以这个耳朵构件来说,一个人坐在凳子上至少一天才能完成清理工作,如果没有耐心,根本坐不住。如果不细心,很可能伤害构件。”

  为了做好这份工作,她如今又到郑州大学攻读考古学博士。“我的工作很有意义,我在其中找到了很多工作乐趣。我要贡献一份力量,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魏连升说,目前,全省技能人才达1967万人、高技能人才685万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这些成绩背后,是一个个奋勇争先的追光者,一件件生动鲜活的奋斗故事,他们引领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时代风尚,凝聚了‘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磅礴力量。”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