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过:抗战胜利80周年,为什么如此值得铭记?
9月3日临近,世界目光再次聚焦中国。 在期待阅兵的同时,我们更应静心思考:这一天,究竟意味着什么? 01 不能忘、不敢忘、不可忘、不会忘 不久前,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又有两盏灯熄灭了。 这意味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中,又有两位离世了。 对于南京大屠杀,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 在纪念馆内有一面墙,墙上有100张彩色照片,是截至2017年9月30日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而每当有一位幸存者离世,照片墙上的灯便会熄灭一盏。 而截至目前,墙上仅有26盏灯还亮着,这也意味着目前在世的幸存者,仅剩下了26人。 这一数字,如同一声警钟,提醒着我们历史的沉重与惨痛。 其实,不仅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如今还健在的抗战老兵,也已为数不多,他们几乎都已到了百岁高龄。 其中在河南,还健在的老红军,仅剩下了梁青石一人,她已是105岁高龄。 这些日渐稀少的抗战亲历者,不是普通的老人,他们本身就是活着的历史教科书。 而每一位老人的离去,都意味着一座“活档案”的永久闭合,一段亲身经历的、最鲜活的记忆就此终结。 当亲历者逐渐老去,传承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手中。 因此,抗战胜利80周年,不仅是纪念,更是唤醒,唤醒一段民族共同记忆,转化为前进的力量。 对中国来说,这场胜利太不容易。别说过去了80年,哪怕再过百年,我们也不能忘、不敢忘,更不可忘、不会忘! 不能忘的,是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 不敢忘的,是南京大屠杀的血泪; 不可忘的,是前赴后继的英雄; 不会忘的是,今日安宁,由命换来。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02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14年抗战,中国人要铭记,河南人更须铭记。 因地处要冲,河南始终处于抗战最前线,战斗从未停止过。卢沟桥事变仅3个多月后,日军便进攻豫北安阳,铁蹄踏破中原。 翻开河南的抗战史,是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字:1937年11月5日,日军占领安阳,屠小西门,千余同胞遇难;攻占长垣后,再杀1700人…… 整个抗战期间,河南直接死于日军之手的军民,超过80.3万人。多少村庄被毁、家庭灭绝。 如今的河南,祠堂少、族谱稀——不是没有,是人没了。 但每一个县,都有一座烈士陵园。 忍着家破人亡的伤痛,河南人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儿子、丈夫送上抗日前线,勒紧腰带把手中的保命粮送给抗日将士。 全民族抗战期间,河南出兵近190万人,全国第二;向八路军、新四军输送子弟兵超10万,2万多人战死沙场。 像著名的抗日烈士杨靖宇、吉鸿昌、彭雪枫,都是铁骨铮铮的河南汉子。还有无数无名英雄,同样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抗击外侮的钢铁长城。 时至今日,河南依然是兵源大省,“河南兵”从来不怂。 就在上周,国家公布了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河南有3人入选。 在同日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中,河南同样有三处入选。 这片土地,见证了一个民族的不屈与血性。而河南,从未输过一场民族大义。 03 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自立 抗战胜利了,但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代中国人,都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 这是14年抗战和百年屈辱,留给我们的血泪教训。 抗日战争,是实力的比拼,更是意志的较量。 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战强敌,前赴后继赴国难的壮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经历过几乎亡国的痛,我们更懂:自强,才能自立。这也激励着我们,任何时候都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从抗战胜利到民族复兴,中国不再是被动挨打的弱者,而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天安门前已进行过16次大阅兵,每次,都有新装备亮相。透过这些军事装备,可以看到中国跨越式的发展。 即将进行的九三阅兵,所有参阅装备均为中国国产现役主战装备,部分新型装备更是将首次亮相,正因此,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我们为什么要阅兵? “是为了彰显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能力。” 爱好和平,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国人民曾饱受列强侵害之害,中国人比任何国家的人,都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 中国人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未挑起过一场战争,也从未侵占过别国的一寸土地,更从来没有发动过代理人战争。 虽然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但中国人“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请记住,阅兵不是为了打仗。而是告诉世界:我们珍惜和平,也不怕打仗! ( 编辑:tln ) |
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记住这一天丨豫观察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01 打印

- 上一条:央媒观豫|三彩的千年窑火“零碳”新生
- 下一条:“薇观”|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