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铜基新材料产业园,废旧铜料被挤压成块,投入熔化炉,变成色泽金黄的高纯度铜。 一个平原农业县,为何做起再生铜产业? 食品加工本是临颍的传统优势产业。县委县政府在守牢“基本盘”的同时,积极谋划新的增长极: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河南省培育壮大先进铜基材料产业,加上交通优势明显,可保障原料和产品运输……几经论证,再生铜产业被确定为新的发展方向。 县委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千方百计为企业降成本、解难题;建设定制化厂房,便于企业“拎包入住”;与河南省科学院共建研究院,强化技术支撑,推动解决“铜线坯气孔”等行业难题……去年,临颍县铜基新材料产业产值达190亿元。 找准路子,干出样子。河南省委一体推进理论武装、精准赋能、导向激励,推动干部敢担当善作为。今年上半年,河南省GDP同比增长5.7%。 “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农户多打粮、打好粮” 行走在驻马店市遂平县常庄镇大兴村,沃野平畴,生机盎然。种粮大户梁奇和镇农技站干部并肩下田,查看玉米长势。“今年麦子收成比去年好,玉米也长得壮实。多亏了咱们的干部!”梁奇说。 从前,梁奇承包的土地板结严重,地力很差。县农业农村局、镇农技站的干部接力帮扶,带着土壤样本求教农业专家,找出“化肥过量、灌溉不当”的症结,定制土壤改良方案。打破板结层、秸秆还田,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显著提升。干部们还帮他落实农田水利配套、农机购置等补贴,提升灌溉效率、便利机械化作业。一片板结地,变为高产田。 “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农户多打粮、打好粮。”遂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郭国强说,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标准,全县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81万亩。 作为农业与粮食生产大省,筑牢粮食安全防线,是河南必须扛牢的重任。河南干部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耕地保护与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推进。 “您承包的3号田块需补施氮肥15公斤/亩。”“叮咚”一声,农户郝彬的手机弹出一条推送。“手机现在也是咱的‘农具’了,庄稼缺什么元素都标得明明白白!”郝彬向记者展示手机上的“中原粮仓数字平台”小程序。 多打粮、产好粮,需要科学方法。郑州市农业农村局引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原粮仓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就近为农户提供覆盖播种、水肥、植保全周期的标准化管理方案。借助遥感和无人机数据,专家可实时在线指导农民开展精细化管理。 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河南党员干部坚持因地制宜,做足做活“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 自动化生产线上,一颗颗圆润饱满的汤圆成形、封装,随后由智能搬运车运往不同仓库。在遂平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一座占地570亩的生产基地。 为何选择这个豫南的县城? “这里产的粮食好,营商环境好,对食品加工企业有很强吸引力。”思念食品(遂平)有限公司行政经理王莉说,生产基地筹划阶段,县领导就多次带队上门洽谈;建设过程中,遇到审批难题,有专人代办;需要技术支撑,政府帮助对接科研机构;产品销路遇阻,政府相关部门主动帮忙拓市场……“发条信息,干部马上就打来电话,服务专班第一时间协调。他们的诚意和干劲,让我们非常感动。” 目前,遂平县已引入多家国内知名食品企业,壮大了食品产业集群,农产品附加值提升的同时,也为当地农产品提供了稳定销路。 “竭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最好服务” 洛阳鸿元轴承科技有限公司智能车间,机械臂灵巧地抓取、检测精密部件。 “通过数字化改造,综合运营成本降低45.9%以上,单位产值综合能耗降低25.7%。”企业负责人周树洲说,“是市工信局的干部帮我们找到了降成本的路子。” 轴承产业是洛阳的传统优势产业。洛阳市工信局定期邀集上下游企业,开展“河洛茶叙”。一次交流中,周树洲提出“成本居高不下”的困扰。 会后,市工信局干部带领专家扎进生产车间,把脉问诊:“企业因为生产线管理方式落后,导致产品质量难追溯、废品率较高。建议上线生产制造执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数字化系统。” 之后,工信局干部连出“三招”:请专业团队做数字化诊断,定制系统方案;组织培训,赴智能工厂观摩学习;帮助申请“三大改造”专项资金,缓解投入压力……一步步助推企业顺利完成转型。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河南干部深入钻研产业趋势,引导企业明确转型路径、做强服务,为企业鼓足向“新”的动力与底气。 食药同源的山药雪花片、冲泡土豆粉……走进位于漯河市郾城区的中原食品实验室,琳琅满目的产品摆满展架。漯河市科技局局长效国强说:“每一款产品,都是由真实的市场需求催生的。许多人认为,食品行业科技含量低,但要生产出营养健康、面向未来的产品,离不开科技赋能。” “如何减糖不减甜?”河南益恒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金阳一度很发愁。区工信局和科技局干部与企业一起调研论证,最终锁定一种低热量甜味剂,但卡在了生产成本上。 干部们从中原食品实验室的合作资源库中反复筛选,发现江南大学江波教授团队擅长代糖研发,便多次上门恳谈。他们的执着与专业最终打动了江波团队。在专家指导下,企业建成新生产线,以更低成本产出合格产品,成为多家知名食品企业的供应商。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强大发展动能。我们要竭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最好服务。”效国强说。 “要‘破圈’,更要‘长红’” 戴上VR(虚拟现实)设备,化身唐代侠士,策马疾驰;非遗手工体验区,与身着古装的NPC(非玩家角色)对坐,学习剪纸技艺;进文创产品店,以二里头遗址绿松石等文物为灵感制作而成的香囊、摆件憨态可掬……虽然不是节假日,洛阳龙门古街仍游人如织。2025年上半年,古街营收4500万元,同比增长36%。 洛阳市文广旅局局长李振刊道出增长秘诀:“关键是增强体验感。现在的游客,特别是年轻人,重视亲身体验和情绪价值。让历史和文化‘活’起来,才能引发共鸣,‘破圈’传播。” 基于这个逻辑,龙门古街去年完成了一次改造。洛阳市文广旅局还推动成立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协会,将优秀的文创企业、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聚合在一起。“熟悉市场的出创意,谙熟技艺的来落实。这种合作让洛阳文创屡出‘爆款’。”洛阳市文广旅局产业发展科科长李文渊说。 晚上10点,位于洛阳市老城区的洛邑古城,依旧人潮涌动。数不清的青年男女身着汉服,在亭台楼阁中穿行,打卡拍照。 在老城区,汉服已经成为支柱性产业。2023年,洛阳举办牡丹文化节,几千人同穿汉服的画面,在网上火爆一时。此后,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租用汉服打卡拍照,连带着让不少餐饮店、酒店也火爆起来。 老城区火了,当地干部却敏锐地发现:多数汉服店铺小而散,面料依赖外购、设计缺乏原创、款式单一。“文旅产业要‘破圈’,更要‘长红’。靠一时流量是不够的,还需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老城区文旅局局长张彬说。 为此,老城区成立汉服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干部们啃下一个个“硬骨头”:原料运输成本高,中心干部就多次到苏州、广州等面料基地对接,引入5家关键面料供应商落户;设计力量薄弱,就拜访北京服装学院等院校,建立深度合作;配套资源不足,就走访山东曹县、河南许昌等地,积极整合上下游配套资源。 如今的老城区,汉服店从18家增长到1360家,带动3万多人就业,从业者月均增收超3000元。“汉服热”持续劲吹,越来越多群众吃上了“文旅饭”。 “开封干部周到、热心,让我觉得心里暖暖的。有机会还会来!”山东游客朱先生说。当时,孩子在一家宠物店不慎被花枝鼠咬伤,开封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洪珺马上赶来现场,协调“放心消费险”机制进行赔付,经过调解,商家与游客握手言和。 前两年,开封市市场监管局发现,不少游客反映因为与商家发生纠纷,影响行程安排。相关干部广泛调研商家、消费者意见,推出“放心消费险”——如果出现双方责任难认定或消费者损失超出商家赔付能力等情况,可在赔付范围责任限额内进行赔付,最小程度影响消费者。“文旅‘长红’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游客营造安全、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我们市场监管义不容辞。”洪珺说。 “从想为、善为到有为,体现的是干部的使命与担当,也是攻克难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河南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健全完善激励担当作为制度体系,把各项政策用好用活,不断提升干部素能,发掘内在潜能,激发担当动能。 ( 编辑:tln ) |
找准路子 干出样子(前沿观察·挑大梁 看担当)
——河南省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一线见闻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02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