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发源于河南禹州的钧瓷,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窑变现象闻名于世。今天的《文化中国行》,让我们一起看一看钧瓷“窑变”的秘密,感受蕴含其中的东方色彩美学。
在河南禹州的钧瓷文化园,前来研学的人群络绎不绝。亲身体验钧瓷手拉坯的制作,了解钧瓷的传承与发展……一项项活动,让学生们从色彩绚丽的钧瓷作品中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传承。 钧瓷的烧造兴起于北宋时期,最初釉色以月白、天青、天蓝为主,直到工匠们将铜元素引入釉料,成功配制出窑变铜红釉,使得钧瓷拥有了红蓝两色相融而成的多种色彩。钧瓷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釉面在高温烧制环境下易产生“蚯蚓走泥纹”“鱼子纹”等独特纹路,形成各种神奇的意象意境。这也让钧瓷受到皇宫贵族、文人雅士的追捧,曾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赞誉。 仿古而不泥古。新中国成立后,钧瓷行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但是,钧瓷的烧制工艺复杂,要经成型、施釉、烧窑三大步骤几十道工序,工匠们难以控制窑变稳定生成,想要的色彩很难烧出。 “十窑九不成”的难题困扰了钧瓷工匠们上千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现代窑炉的引进和科技手段的运用,让钧瓷工匠们掌握了窑变的烧成机理,色彩绚丽的钧瓷产量也随之大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孔相卿:钧瓷的窑变是一个高温化学反应的结果,就是铜元素在高温下,在不同的火焰下产生这些窑变现象,是可以用现在的工艺和技术完成的。我们就围绕这个铜元素,利用现代的工艺和技术,使这个铜元素发出更多的色彩。 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被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钧瓷工匠们并没有止步于此,随着铜系青蓝釉、铜系金红釉等新釉色的研制成功,钧瓷走向了真正意义上的万彩之路,釉色更加绚丽多变,不仅能呈现传统山水画般清远淡雅的意境,还能产生现代艺术热烈奔放的绚烂色彩,凸显出独有的东方美学韵味。 可以说,“钧瓷无对,窑变无双”的特性在现代工艺加持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现如今,随着钧瓷产业的稳步扩大,钧瓷已发展出既有名贵工艺品,又有香炉、茶壶等日用品的综合产业链。目前,禹州全市有钧瓷企业200余家,年产销钧瓷220多万件,年产值26亿元,钧瓷从业人员达2.8万人。延续千年的钧瓷文化,正在新时代焕发全新的魅力。 (总台央视记者 李本扬 宋琎 河南台) ( 编辑:tln ) |
文化中国行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现代科技解锁别样东方美学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28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