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人的葡萄 本报记者 王超 摄 甘甜的桃子 本报记者 王超 摄 丰收的谷子 辛磊 摄 火红的辣椒 本报记者 王超 摄 压秤的石榴 本报记者 王超 摄 金黄的烟叶 崔亚宁 摄 巨型的北瓜 本报记者 王超 摄 自制的粉条 本报记者 王超 摄 “变身”的双椒 本报记者 王超 摄 肥硕的肉牛 崔亚宁 摄 山川灵秀秋意浓,瓜果五谷盈丰年。又到一年丰收季,又迎一场丰收节。色彩斑斓的仰韶大地上,仿佛徐徐展开一幅流动的丰收画卷,映照出农民灿烂的笑容和产业振兴的澎湃活力。 火红的辣椒、金黄的谷穗、翠绿的黄芩、整齐挺拔的玉米……原野之间,处处酝酿着一场迎丰收、庆丰收的秋日盛宴。 近年来,渑池县紧紧围绕“酒药椒牧烟”五大特色产业,系统推进以酒兴农、中药材延链补链、辣椒品种更新、花椒提质增效、畜牧业产能提升和烟叶降本增效“六大工程”,走出一条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酒香四溢富农家 作为仰韶文化发源地,渑池县依托优质小麦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白酒产业。以豫酒龙头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仰韶酒业”)为代表,采用九粮(小麦、大麦、玉米、大米、小米、糯米、豌豆、荞麦、高粱)酿造工艺,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的仰韶彩陶坊。其中,小麦以“黄金比例”成为酒体的灵魂。 在智能化酿造车间内,仰韶酒业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韩素娜介绍:“我们建立了从田间到车间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在全县布局了30万亩优质原粮区。”企业建设了30万亩优质小麦、10万亩玉米及万亩高粱种植区,为农户统一提供种子、技术及市场支持,年收购当地高粱、小麦、小米等原粮超3万吨,联结农户2万余户,带动6万余名农民增收。 目前,以仰韶酒庄“一庄五园”为核心的白酒全产业链集群已初步建成,涵盖原粮种植、生物制曲、白酒酿造、彩陶制作、洞藏区五大板块,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仰韶彩陶坊连续12年作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供奉用酒,2025年获评“中国消费名品”,正成为豫酒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 药草绵延绿生金 近日,在陈村乡以博康中药材合作社、进宝有机蔬菜合作社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区里,绿意盎然的黄芪、防风,生机勃勃的冬凌草、柴胡,共同绘就一幅充满希望的乡村画卷。 作为中原“半个药柜”,渑池县重点建设“张村—陈村—坡头”中药材产业带,持续推动丹参、柴胡、黄芩等道地药材品牌化、标准化发展。其中,渑池丹参、渑池柴胡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野生连翘保护面积超过30万亩。 目前,全县已形成以张村镇、天池镇为中心的丹参种植区,以英豪镇为中心的金银花种植区,以陈村乡为中心的冬凌草种植区,以及沿坡头乡312省道分布的柴胡种植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中药材种植总面积扩至8万亩,建成300亩良种繁育核心基地和12个千亩规范化种植区。 另外,渑池成功引进和培育省级龙头企业广宇制药、市级龙头企业协盛源等近10家中药材种植与深加工企业,发展博康、合鑫园等48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和66家家庭农场,带动2万余户农民参与中药材种植。 连年来,“豫丹一号”、“豫丹二号”、“豫丹三号”丹参及“伏牛山一号柴胡”4个新品种先后获得新品种权认定,成为豫西地区主推品种。“渑池丹参”品牌评估价值4.85亿元。2020年,渑池丹参入选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渑池县获评“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强县”。2023年,陈村乡(中药材)获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辣椒火红映丰收 金秋时节,渑池县10万亩辣椒迎来丰收。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忙碌的身影,红彤彤的辣椒映出一张张笑脸。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争相采购,优质辣椒供不应求。 近年来,该县积极推进辣椒产业品种更新与结构优化,实施“辣椒换种赋能工程”,在英豪镇西曲村建立农业科技园,对21个辣椒品种开展对比试验,成功筛选出“单生贵族2号”“单生贵族5号”等一批适应性强、产量高、抗病性好的优良品种。 目前,渑池县辣椒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占比超60%,建成千亩样板村6个、百亩样板片50个,打造了3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辣椒)标准化生产区和全国优质高辣干椒商品区,产业覆盖天池镇、果园乡、英豪镇等6个主产乡镇。 “渑池辣椒品质好、农残低,做火锅原料特别受欢迎。”一位广东客商如此评价。如今,渑池县的辣椒不仅畅销广东、湖南、重庆、贵州、山西等地,还年出口日、韩等国际市场超过60万公斤,成为名副其实的县域“红色名片”。 同时,该县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以果园乡宏远食品城为代表的加工聚集区,推动辣椒就地加工转化,提升附加值;与重庆干辣椒协会、金乡辣椒蒜片协会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拓宽销售渠道,强化品牌共建,解除椒农后顾之忧。据统计,今年该县辣椒产业预计总产值4亿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麻香漫野富路宽 金秋丰收季,麻香正浓郁。9月24日,在渑池县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会场上,张村镇利津花椒市场负责人张博作为产业代表发言,展现出该县花椒全产业链发展迈入新阶段的蓬勃气象。 利津花椒市场在收购环节便凸显专业规范,按乡镇划分进行收购登记,分区存放管理,实现了从每一粒花椒到具体生产地块的精准溯源。加工环节更是严格遵循标准化生产规范,通过统一烘干加工流程,确保每批花椒品质稳定如一。 市场内,现代化色选机持续运转,干花椒经过流水线“沐浴”般精细清理,去除叶片、细枝等杂质后,直接封袋入库。两条生产线高效协作,实现“当日收购、次日加工、第三天发货”的无缝衔接,成功构建从农产品到商品的完整产业闭环。 “依托多年积累的市场资源,我们不仅在本土和三门峡批发市场站稳脚跟,还将销售网络扩展至河南郑州、山西平陆等地,精品包装的花椒产品还成功销往东南沿海地区。”张博介绍。 与此同时,利津村积极利用乡村振兴资金,申报实施花椒精深加工项目,建成火锅底料和调味品生产线各一条,具备年加工花椒颗粒2000吨、生产火锅底料及调味品800吨的产能。 渑池县作为我国优质大红袍花椒的重要产区,所产花椒以“粒大、色艳、油腺饱满、麻香浓郁”著称。近年来,该县持续实施花椒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全力推进“中国花椒之乡”建设。目前全县花椒种植面积约20万亩,主导品种“大红袍”平均亩产约100公斤,年商品花椒产量2万吨。 该县现已形成以南村乡(3万亩)为核心,辐射坡头、果园、英豪、天池等4个万亩种植大镇和46个千亩专业村的产业布局。随着南村乡青山村、坡头乡不召寨村等规模化交易市场建成投用,全县花椒产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渑池花椒”于2020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21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品牌价值与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如今,花椒产业已成为渑池县乡村振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智能兴牧奏强音 在渑池鑫地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区内,一套先进的智能化管理系统正全天候运转,实现对畜禽的精准投喂、环境自动调控和疫病实时预警。“该系统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益,养殖效率提升超过30%。”该养殖区负责人焦矿伟介绍。 近年来,渑池县立足资源与交通优势,以实现“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全省养牛大县”为目标,持续推进畜牧业全链条升级。通过推动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管理智能化、发展产业化和产品绿色化,全县现代畜牧业生产、经营和产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截至6月底,渑池县畜牧业生产指标位居三门峡市前列:生猪存栏21.0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1.98万头),肉牛存栏5.79万头,肉羊存栏10.77万只,家禽存栏187.73万只;生猪出栏12.72万头,肉牛出栏1.19万头,肉羊出栏5.16万只,家禽出栏74.82万只;完成肉产量1.42万吨,蛋产量0.62万吨。 全县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6个,其中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区各2家、省级美丽牧场4家及市级标准化养殖场2家。目前已形成2个千头牛场、8个500头牛场,年生猪出栏量突破50万头。 同时,渑池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发展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配套环节,并成功培育“臻卤源”“观音堂五香牛肉”等一批特色品牌,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 金叶铺就黄金路 近日,在坡头乡西川村近千亩烟叶种植田,连片的烟叶随风摆动,如一条绿毯铺展在山坡之上。 烟田里,烟农们穿梭于绿波之间,采摘、扎捆、打包、运输,一车车烟叶被运至电烤烟房编烟上竿、开炉烘烤,工作紧凑有序,呈现出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村民上官凯正在地头指导工人采收成熟烟叶:“今年我种烟110亩,预计能收入40多万元。”作为乡里的种植大户,他通过土地流转和合作社托管,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规模经营”的跨越。 “规模化种植不仅是面积扩张,还是全链条的提质增效。”坡头乡相关负责人介绍,全乡通过推行“党支部+合作社+烟农”模式,建立起从育苗、移栽到烘烤、分级的专业化服务体系。 渑池县是河南省唯一实现整县推进地区单元建设,且对口单一工业企业——江苏中烟的县级烟叶产区。该县的山地丘陵中土质肥沃的红黏土,孕育出具有“醇雅浓香”典型风格的优质烟叶,成为高端卷烟品牌的核心原料来源。 2024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3.7万亩,累计收购烟叶8.5万担,上等烟比例提高至78.13%,位列全市第二;烟农户均收入13.13万元,亩均收入4156元,双双创历史峰值。 产业振兴的核心是让农民真正受益。该县构建的“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四位一体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收购、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等多种形式,确保农民深度参与产业链、分享更多增值收益。“酒药椒牧烟”五大特色产业累计带动10万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 如今,渑池县正持续夯实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豫西特色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之路,让产业振兴的成果惠及更多农民。 ( 编辑:tln ) |
仰韶大地丰收景 特色产业助振兴
本报记者 王超 通讯员 马德英 王峰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25 打印

- 上一条:曲剧艺术殿堂马骐大剧院投入使用
- 下一条: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