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铁骨铸军魂,红色文化永流传”……在位于陕州区西李村乡王彦村的陕县抗日民主政府王彦旧址纪念馆内,厚厚的留言簿上写满了参观者的留言。8月15日,陕州区西李村乡王彦村义务讲解员、老党员李法章翻看着充满爱国热情的字句,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这里曾是八路军豫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陕县县委、陕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 1944年5月,日军侵占陕县。同年11月,八路军挺进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解放了县东的李村、观音堂、宫前3个区,先后建立了3个区委和区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3月,重建了中共陕县县委,建立陕县抗日民主政府,县委书记蔡迈轮,县长薛文高。同时组建了陕县抗日民主政府警卫中队、陕渑抗日独立大队、陕县县大队3支抗日武装,3个区也成立了抗日区干队。陕县县委、陕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立即派出干部,发动和组织群众,在陕县解放区建立农会,开展清算匪霸剥削、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回赎土地等民主改革运动。 1945年5月28日,陕县收编地方武装周子涛等在王彦村发动叛乱,捕杀共产党员,薛文高等37位八路军干部、战士和工作人员遇难,县、区政权遭到破坏。叛乱波及县东各解放区,史称“王彦事变”。事变后,豫西二分区调集部队迅速平息了叛乱,县、区党政军组织重新恢复组建,陕县县委、县政府撤离王彦村,移驻柳沟村周家门。 谈到这段抗战历史,今年76岁的义务讲解员李法章感慨道:“抗战胜利已经80年了,革命先烈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我们要永远铭记。”陕县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所在地,是李法章家族世代生活的老宅。当年,祖辈深明大义,将自家房屋腾出来支持革命事业,他的父亲、祖母也亲历了“王彦事变”惊心动魄的一幕,后来把这段历史一遍遍地讲给他听。李法章说:“祖母和父亲见证过的抗战历史,我牢记在心里,又继续讲给孩子们听,义务讲给每一位参观者听,希望用这种方式,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红色基因永续传承。” 为了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西李村乡党委、乡政府对陕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进行了修复建设,对王彦村街道进行了美化、亮化改造提升,完成了红色文化广场及村内排水设施建设。 旧址为2座农家院落、砖木结构瓦房,占地面积450平方米,翻建房屋12间,建筑面积254平方米。设置1个主展厅、3个县领导住室和4个科室办公室。主展厅从“日军入侵民遭难”“八路军挺进豫西”“创建陕县抗日根据地”“豫西事变及平叛”“抗战胜利民欢庆”“英烈精神永传承”6个方面,展现抗日战争时期陕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抵御外侮,开辟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战最终胜利的光辉历程。 2020年6月,该纪念馆被命名为陕州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2021年11月,被三门峡市委党史方志办命名为三门峡市中共党史教育阵地。 据西李村乡王彦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玉平介绍,每年都有外地团队走进纪念馆参观学习,当地的小学生也经常学习这里的抗战历史,人们通过多种形式牢记革命历史、弘扬抗战精神。西李村乡党委委员、副乡长王爱民说:“近年来,我们持续组织党员干部走进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面向广大市民游客免费开放,自2021年开馆以来,共接待参观近200批次、约7000人次。” 烽火岁月已远,精神薪火长明。如今的陕县抗日民主政府王彦旧址纪念馆,正以鲜活的红色记忆激励着后来者,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照亮人们的奋进之路。 ( 编辑:tln ) |
丹心照旧址 薪火代代传
本报记者 程倩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8-18 打印

- 上一条:我市对218名学子集中发放助学金
- 下一条:张君英:甘洒热血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