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已经证明仰韶文化时期是一个史前时代,是我国5000年文明史最早的一个时代——仰韶时代。 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时代人不仅在农业种植、牲畜驯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制作、渔猎、采摘等生产生活方面具备了所需要的技能和本领,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改善,他们还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和享受。他们不仅在生产的各个方面追求和融进了自己的爱美思想和艺术创造,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对自身的服饰、佩饰和艺术生活等方面也融入了爱美之心和形象塑造。 一、彩陶烁烁 陶器是仰韶时代人主要的生产生活用品,他们通过刻意美化陶器的方式来美化自己的生活,彩陶就是这样产生的。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说:“彩陶是中国史前文化的标志,也是世界历史文化的珍品。”专门研究彩陶艺术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王仁湘先生评价说:“彩陶是(中国)史前时代最卓越的艺术成就,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仰韶先民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以大自然中常见的各种植物、动物等自然事物为母体,作为彩陶的创作题材,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种源于自然的艺术创作不仅表达了仰韶人自己的情感,还是他们相互交流情感和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花瓣纹彩陶纹饰传播和影响东到山东西部,西到甘青地区,北过长城,南抵江汉的广大地区,从中可以看出仰韶时代先民们在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情感融合。 彩陶不仅是将粗糙的陶器变得多姿多态,丰富的纹饰也不是仰韶时代人随心所欲的作品,而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的表露,是他们情感、信仰的真情流露。彩陶让我们看到了仰韶时代人对美的创造,也窥见了他们的思想、文化和情感追求。 二、房子也“装修” 考古学家通过对仰韶时代发掘的房子建筑资料证明,这个时期建筑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这样一些过程:房子由小间到大间,由单间到套件、到连间;墙体构造由木骨泥墙、乱石砌筑发展到土坯墙和板筑墙;柱子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深埋到使用础石;居住面由不修整到烘烤,再到涂抹石灰面和夯筑混合土;建筑形式由半地穴到地面、到高台;居住形式由散居到聚落,进而到城居。 从仰韶村遗址第四次发掘发现的类似“混凝土”块,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的“混凝土”地面,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大房子墙面涂料等,可以看出仰韶时代人对这些房子“装修”的遗迹:房子的居住面不仅经过了平整、铺垫草拌泥、烘烤等建筑工艺,还在墙面上涂抹朱砂或白灰面层等颜色,以追求墙面的平整光滑和美观。 三、“全副武装”的衣着 说到仰韶时代人的衣着,大多数人会想象,他们只是穿着树叶、兽皮之类的原始“衣服”,以此来抗拒寒暑、遮丑避羞。其实,在了解了大量的考古事实以后,就会发现仰韶时代的人不仅衣着的面料是多样的,他们的穿着也是很有美感的。 的确,人类最早的衣服原料只不过是树皮、树叶、野兽皮毛之类,但是考古证明这些只是1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人们的衣着。而距今7000年—5000年的仰韶时代人也可能还用上述材料做衣服,但是从仰韶村遗址发现的丝绸痕迹、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麻布痕迹和城烟遗址发现的蚕蛹雕塑、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的牙雕家蚕、山西夏县西阴遗址出土的半个蚕茧等多个例证,再依据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与纺线、织丝、绩麻、制衣等有关的陶纺轮、骨针等材料来看,仰韶时代人的衣服面料已经使用了麻布、丝绸一类的布质材料。所不同的是由于仰韶时代人也会因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差异而衣着也有所差别。 我们通过仰韶时代的一些陶艺作品,还可以得知他们不仅会裁制合体的衣服,而且能缝制鞋帽。在陕西临潼邓家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尊头戴大帽子的半身陶塑人像,帽子的式样宽大厚实;在黑龙江密山新开流文化遗址出土的半尊陶塑人像,头顶上戴的是尖状的帽子,由此可知仰韶时代人有比较多样的帽子。在甘肃玉门火烧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过穿长靴的人形陶器,还发现过彩绘靴形陶器,让人想到当时的人一定穿过长筒靴。当然,那时也可能会有用树皮、兽皮做成的帽子和鞋靴,但不管材料如何,说明仰韶时代已经有人在衣着上能够“全副武装”了。 四、发式种种 仰韶时代人的发式也和现代人一样追求各种形式。从考古出土的各种人形头像和骨簪、骨梳、牙梳等束发用具来看,他们的发饰主要有以下几种: 披发,与现代少女的披肩发类同,头发较长,自然披于脑后。有时这种披发也散在脸上,古代谓之“被发覆面”。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陶器上见到的一些彩塑和彩绘人头像,面部都绘有不少下垂的黑色线条,这应该就是当地“被发覆面”发型的习俗,或者至少也是一种那个时期马家窑文化人的地方流行发饰。 断发,就是将长发削成齐肩的短发。甘肃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瓶口做成一尊少女头像,瓶体满饰彩绘。少女头像的前额、两鬓和脑后就是齐耳的短发。 椎簪,是将头发挽起,或盘在脑后,或簪于头顶。在仰韶文化遗址中经常会出土很多骨簪,这些骨簪在发掘时大都放在尸体的头部位置,有的制作还很精致。这种发饰是当时男人的一种主流发饰。 辫发,也叫“编发”。就是将头发辫成独辫、双辫或多辫。这种发式一直流传到今天。 五、美丽的首饰和佩饰 仰韶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不仅表现在服装和发型上,在自身形体的修饰与佩饰上也有很充分的表现。其实,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发现有用自然石子做成的项饰,只是到了仰韶时代,真正的人工饰品加工技术才出现,而且变得复杂起来。不少以自然物体为原料的饰品完全改变了原来的形状,被制作成各种精美的饰品,用来修饰人体,以达到美化自身的目的。 考古发掘出土仰韶时代的首饰很多,多以骨头、玉石、蚌、陶等一些平常的原材料为质地,制作成耳坠、项链、手镯、戒指等饰品,装饰的部位有头部、项部,甚至全身。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环形饰品占全部饰品的60%以上。临潼姜寨仰韶文化墓葬中,发现死者佩戴有骨珠串成的项链,骨珠就有8721颗。该墓的主人是一位少女,可见女性自古就有爱好饰品的天性。 六、生动的绘画与雕塑 绘画是一种平面艺术,雕塑是一种立体艺术。考古发现仰韶时代人不仅在陶器上用色彩表达了自己的精神情感,而且还会描绘出各种具有一定意义的图画,或创作各种形象的雕塑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著名的仰韶时代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仰韶文化早期的一种陶器,是代表仰韶彩陶工艺的杰出作品之一。该陶盆于1955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由细泥红陶制成,呈敞口卷唇状。口沿处绘有间断的黑彩带,而内壁则以黑彩绘制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的形象呈现为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这个人面鱼纹彩陶盆被公认为彩陶艺术的精品。此陶盆目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1995年5月25日,人面鱼纹彩陶盆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1978年在河南省汝州市(原临汝县)阎村出土发现的一件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也是一件仰韶文化时代的作品,曾引起许多绘画史学家的关注。这个彩陶缸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口沿下有4个对称的鼻钮,陶缸外部有彩绘的《鹳鱼石斧图》。这是一件带有原始图腾意味的器物纹样装饰,也可以说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完整绘画作品,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一件国家禁止出境的文物。 仰韶时代雕塑作品的材料主要有陶、骨、牙、石、玉等,在多处仰韶时代文化遗址中都出土有陶塑的人形和动物形象雕塑,如仰韶村遗址第四次发掘出土的鸟头形状陶塑、灵宝城烟遗址出土的蚕蛹石雕、甘肃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少女头像彩陶瓶等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遗址一座成年女性墓葬的鹰形陶鼎,是仰韶文化后期文物。此鼎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钩状,显得威武而雄壮,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动物单体陶质雕塑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是一件国家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 七、动听的音乐与优美的舞姿 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上,我们发现了那个时代音乐舞蹈的历史遗迹。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埙,外形为桃形或卵形,吹孔在一端,有的有1至2个音孔,有的没有孔,可以吹出5个音阶,从而证明我们民族的五声音阶在7000年前就已建立。 这种彩陶埙一直流传到现在,至今还有人在吹着。仰韶时代的乐器以陶质为最多,主要是吹奏乐器如陶埙、陶哨、陶号、骨笛等,打击乐器如陶鼓、陶摇铃等。而另一件仰韶文化传世经典——舞蹈纹饰彩陶盆的出土,更是令我们对7000年前的朴素快乐与生活场景产生了无限遐想。 这件舞蹈纹彩陶盆,唇部及内外壁均有彩纹。在内壁的腹部画有4条平行的圈带纹 ,口沿处也画有一道圈带纹 ,上下两组圈带纹之间画有3幅相同的5人一组的舞蹈人画面 。舞者手挽手,面向一致,排列整齐,每个舞者头侧系着像发辫一样的带子,摆动一致而有节奏,两条腿略有弯曲成踏歌状。这种手挽手的踏歌队舞表现了他们的青春活力。3幅画面用多至8条下垂的内向弧线间隔开来,这些下垂的弧线令人想到柳枝在和风中摆动;那4条环腹的圈带纹,也给人以湖边水波荡漾的动感。 这件彩陶文物的出土,同样引起了美术界和音乐界的巨大震惊,因为这件彩陶人物画,摆脱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那种以几何纹构建人面纹的图案化技法,重视了对人的主体的刻画与描绘,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反映现实人物活动的绘画作品之一,这也是迄今为止出土文物中可确定时代的最古老的一幅原始舞蹈图,它为探索我国氏族公社舞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弥足珍贵。彩陶盆上舞蹈图所反映的是当地氏族成员的舞蹈情况,通过这幅舞蹈图可以看出,当时的舞蹈艺术已基本脱离了它的幼年期,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八、以玉为美 玉者,美石是也。中华民族的爱玉、尚玉、玩玉传统早在仰韶文化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到了仰韶时代,爱玉之美已经是一种该时期比较普遍的时尚。在灵宝西坡仰韶文化遗址和仰韶村遗址第四次发掘中就出土了很多玉环、玉玦、玉钺和玉璧等玉器。西坡玉器,表面光滑,明亮温润,并且已经使用了切割、钻孔、磨制、抛光等技术。西坡玉器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黄河中游地区玉石制作技术的发展水平。近年,在南阳的黄山仰韶文化遗址,还发现有前坊后居式的大型制玉作坊建筑群,证明这个时期的玉器制作已经发展到规模化水平。(本文参阅了王仁湘的《仰韶时代》) ( 编辑:tln ) |
仰韶时代人的精神生活
侯俊杰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2-18 打印

- 上一条: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全年登榜
- 下一条:苏轼咏叹“人生”第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