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底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主根文化
发布日期:2021-10-19 10:23:20
编者按
金秋十月,天朗气清。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黄河明珠、仰韶圣地——河南省三门峡市开幕,共同研究探讨推进新时代考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关心考古事业、关怀考古工作者,为纪念大会专门发来贺信。
100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用无数次的考古发现,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1万年的文化史和5000多年的文明史。而庙底沟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解决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年代早晚及源流关系。
在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建成开馆之际,严文明、李伯谦、刘庆柱、王巍等13位著名考古学家对庙底沟文化及其重要意义进行了解读。
严文明
中国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中国彩陶最发达的时期,就是庙底沟时期。仰韶文化有时候又被称为“彩陶文化”,彩陶最多的、彩陶最漂亮的地方,就在庙底沟。
李伯谦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国家的起源,必然要牵扯到庙底沟类型。庙底沟类型这个时期,从思想观念上来讲,已经可以把它看作是以庙底沟彩陶为特征的最早中国的雏形。所以,我们研究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仰韶文化百年,都离不开对庙底沟类型的研究和重视。
刘庆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不管是夏文化、商文化,还是周文化,其活动范围和庙底沟文化时期的活动范围或者影响范围来比都是小的。应该说,到了帝国时代才跨越出了庙底沟,走向后来的中国。
王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认识仰韶文化,是了解中国史前,尤其是黄河文化的关键。了解庙底沟文化,又是了解大仰韶文化的一个关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庙底沟文化的认识和研究,是大家了解黄河文化发展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环。
王仁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委员会主任 通过对庙底沟遗址的发掘和半坡遗址的发掘,才开始了对仰韶深入的研究,才让我们真正认识了仰韶文化的内涵,同样一个纹饰可以在千公里之外得到印证。
王炜林
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委会副主任 庙底沟遗址发掘的双唇口尖底瓶和弧线、圆点纹等彩陶构成了庙底沟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个遗址的发掘还使我们知道了庙底沟文化的去向,将之与其后的中原文化联系在了一起,庙底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主根文化,它完成了中国史前的第一次文化整合。
戴向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院长、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庙底沟文化在仰韶中期突然的繁荣,形成这样一种巨大的重瓣花朵的结构,它奠定了中原史前文明的基础,甚至为后代历史时期、早期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整合、凝聚的作用,起到多元一体、奠定中华文明基础的核心作用。
韩建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委会副主任 庙底沟文化是社会发展或者文明起源的一种不同的模式,我把它称为“中原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可以归纳为:生死有别,重贵轻富,井然有礼,朴实质中。这样一种很中庸的、很有度的模式,实际上后来成为我们中华文明的核心特质。
赵青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委会副主任 中国人自称华夏儿女,“华夏”这个名称,据说就跟“花”有关,而“花”正好是庙底沟文化的主题和核心。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主线认同、文化认同都起到了非常充分的实物实证作用。
马萧林
河南博物院院长、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 仰韶文化中期,也就是庙底沟文化时期,气候条件适宜,人口急剧增加,族群交流增强,中心聚落出现,社会发生分化,进一步促进了史前文明的繁荣发展。
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委会秘书长 庙底沟时期是仰韶文化最繁荣的时期,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或者说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在这个共同体形成的进程中,庙底沟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魏兴涛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委会副主任 庙底沟遗址是仰韶文化核心区的典型遗址和中心聚落。庙底沟文化对周边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基本可以代表仰韶文化的最高发展水平。
樊温泉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庙底沟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领队 庙底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以庙底沟为中心的晋陕豫中心地区,后来逐渐发展为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域。重瓣花朵对周边的影响、互相的渗透联系,逐步成为我们文明的中心,也就成为史前的中国,开辟了一个灿烂的彩陶文化,引领了中国史前诸多文化,最后使中国走向最早的文明。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