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银保监分局:“四个聚焦”护航实体经济实现“开门红”
三门峡银保监分局:“四个聚焦”护航实体经济实现“开门红”
2023年以来,三门峡银保监分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市委、市政府“实现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加快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工作目标,引领全市银行保险机构把工作重心聚焦到稳增长、稳就业、支持消费恢复、提振市场信心上来,加大信贷投放,支持重点薄弱领域,全力以赴服务实体经济实现“开门红”。3月末,全市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1134.81亿元,较年初增长76.28亿元;同比多增12.33亿元,贷款增速跃居全省第6位。
一、聚焦重大项目融资保障,服务扩大有效投资。一是突出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分批次向银行发布“三个一批”项目111个,协同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等14个行业主管部门摸排有融资需求的重点项目73个,组织政银企对接和项目签约,精准支持水利、交通、能源、环保、新基建等项目提速建设。截至3月末,全市银行业对接重点项目82个,总融资需求279.51亿元,已投放项目29个,投放金额20.15亿元;已审批待投放25个,金额57.1亿元。二是优化政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联合金融局等部门印发《2023年政银企对接工作方案》《银企对接重点项目积分评价方案》,完善“梳理建库——会商对接——跟踪通报——调度约谈——整改落实”全流程闭环的长效对接机制,对重大项目对接和贷款投放进度落实积分制考核,按月通报,压实各方责任,服务项目落地。三是提升服务质效。指导辖内大型银行向上级行争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和差别化信贷审批权,配足信贷额度,优化审批流程和信贷评审方式,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运用合规PPP项目、票证函等方式,拓宽重大项目融资渠道。辖内大型银行运用银团贷款为国道209王官大桥、灵宝市城市道路网建设两个PPP项目提供41.4亿元资金,通过“E政通”“E票通”等为核心企业发放供应链贷款2.46亿元。辖内保险公司为连霍呼北高速联络线附属工程等5个重点项目提供风险保障38.92亿元。
二、聚焦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推动“科技贷”扩面提效。联合科技局、财政局、金融局等部门印发《三门峡市“科技贷”实施方案》《三门峡市“科技贷”业务合作银行业绩考核办法》,建立完善“科技贷”业务操作、合作机构管理、风险补偿、财政奖补、先进表彰等实施细则,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等提供2000万元以内的“科技贷”,利率不超过LPR的上浮30%,财政出资给予贷款本金损失50%以内的风险补偿,实现“科技贷”在辖内各类型银行机构全覆盖。一季度全市银行业累计投放科技企业贷款43.5亿元、“专精特新”企业贷款17.85亿元、“科技贷”2925万元。二是助力知识产权转化突破。与市场监管局联合召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银对接会,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企业“白名单”促进银企对接的通知》,首批共享39家企业;中华联合财险为某公司“微生物有机肥料”承保的侵犯专利权责任保险和专利执行保险成功落地,知识产权保险实现“零”的突破。三是服务制造业产业链升级。加大制造业小微企业中长期资金供给,支持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绿色转型发展,服务制造业育龙头、拓链条、壮集群。3月末,全市制造业贷款195.64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69.56亿元,当年累计投放643户74.61亿元。
三、聚焦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纾困,助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深化推进“行长进万企”活动,更新政策集成包、明白卡和金融产品手册,督导各银行“一把手”亲自挂帅当好“首席金融服务官”,分层级入企走访调研;组建金融惠企助企政策宣讲团,到各县(市、区)和园区集中开展政策宣讲,组织一线客户经理深入商圈、社区“扫街访铺”,推动服务触达、政策落地,提振小微市场主体的发展信心。一季度辖内银行共走访调研企业1374户,共有605户企业提出新增或续贷需求106.89亿元,经评估实际新增或续贷83.41亿元;累计收集企业反馈问题469条,已解决398条,走访企业数量、新发放贷款金额和问题解决率明显高于去年。共主办惠企政策宣讲47次,发放金融产品手册1661份,组织银企座谈会31次,覆盖企业305家。指导辖内银行巩固减费让利和综合融资成本压降成果,加大“首贷”“续贷”支持,加快数字化服务场景、业务流程和产品创新。3月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加37.35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加19.12亿元,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8.04个百分点;贷款户数较年初增加3177户,利率较年初下降0.46个百分点。当年累计为891户市场主体办理延期还本987笔、金额合计10.70亿元,其中为212户市场主体办理贷款延期付息3970万元。
四是聚焦丰富金融消费供给,助力释放消费潜力。一是激发“新市民”消费活力。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将金融服务嵌入“新市民”衣、食、住、行、购等消费场景,强化产品供给和金融服务,切实提升“新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出特色“新市民”住房金融产品,多维度科学评估“新市民”信用水平,合理确定首套住房按揭贷款标准,助力“新市民”群体安居梦想。辖内邮储银行将第三方支付流水收入纳入还款能力评估范畴,农商行对住房按揭贷款、财政贴息创业担保贷款取消户籍限制;中原银行推出“新市民”专项住房按揭贷款产品——“城市青年贷”“中年换房贷”“老年房养贷”“县域安家贷”,工商银行对“新市民”首套房购房执行20%首付、4.1%利率的政策,保障“新市民”刚性住房需求。中国银行面向新就业大学生群体,推出纯信用消费贷款“启航贷”,期限最长10年,金额最高5万元。二是助力餐饮文旅消费复苏。加强对餐饮、文旅等受疫情冲击的传统服务行业纾困帮扶,鼓励通过灵活采取续贷、信用贷、循环贷,下调利率、减免服务收费等方式满足企业合理融资需求,3月末全市住宿餐饮和文旅业贷款较年初增加0.79亿元。衔接政府促进消费政策,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推广支付优惠,开展购物消费现金、满减折扣系列活动,支持消费回暖。与金融局、人民银行联合开展“寻味崤函”金融消费券发放活动,覆盖文博特色街区、陕州巷子美食街区、万达潮流街区约200家商户,补贴消费券50万元,预计带动消费额超200万元。联合市场监管局开展为期9天的“惠民生促销费”银联消费节活动,为个体商户提供种类丰富的消费满减、办卡有礼系列活动,实现全市主要商圈全覆盖,共优惠让利11万元,拉动消费约850万元。(孙潇)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