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6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幸福稳稳绘一幅北纬35度乡村振兴新图景

文\本报记者 纪雨童 通讯员 赵宏辉 杨柳清 图\本报记者 杜杰 张朝峰 通讯员 花雪红 张春光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23   打印

  湖滨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

  灵宝寺河山苹果迎来丰收季

  卢氏官道口五味子红了

  义马农民欢庆丰收节

  渑池段村红辣椒采摘忙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大枣丰收

  灵宝寺河山农户晾晒玉米

  辉煌十年,十年巨变。三门峡农业农村发展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

  十年间,三门峡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116.7亿元,增幅74.7%。

  十年间,三门峡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7.7亿元,增幅62.2%。

  十年间,三门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293.6元,增幅128.6%。

  十年间,三门峡粮食产量从6亿公斤迈上7亿公斤台阶。“三农”“压舱石”更加稳固,“基本盘”发展之基更加牢靠。

  十年间,三门峡果品总产量由20.77亿公斤增长到26.8亿公斤,增幅29.03%。“果盘子”更加色彩缤纷、充裕丰富。

  十年间,三门峡食用菌规模由1.4亿袋增长到4.5亿袋,增幅221.43%。“菌袋子”更加丰富多样、营养充实。

  十年间,三门峡中药材种植面积由25万亩增长到92万亩,增幅268%。“天然药库”更加健康为民。

  ……

  十年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粮食连年丰收,重要农产品充足丰富,特色农业亮点纷呈,肉、蛋、奶、菜、果、鱼产量稳中有增,农村人居环境华丽蜕变,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谱写了新时代三门峡乡村振兴的绚丽篇章。

  金秋时节好“丰”景,春种秋收万颗子。

  十年砥砺前行,践行初心使命。在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的时刻,我们迎来了“中国农民丰收节”,“三农人”再到答卷时,崤函儿女收获稳稳的幸福,新征程上再绘北纬35度乡村振兴新图景。

  走出一条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五山四陵一分川”的崤函大地,地处北纬35度,苹果、中药材、食用菌等农产品享誉国际。依托先天自然条件,经过多年发展,三门峡市特色农业已成就多项“名片”:全国第一连翘产地、河南第一苹果产地、河南第二丹参产地……

  进入“十四五”,三门峡市立足实际,结合发展导向和趋势,把特色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持续发展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以“高端高质高效”为方向,做优做强“果、药、菌、菜”,提升综合效益,推动“小特产”升级“大产业”,努力打造北纬35度特色农业黄金带。

  日前,灵宝寺河山上秋色正好。满园满坡的苹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1000亩矮砧苹果南洼基地,一株株树形小、树干细的苹果树苗郁郁葱葱。别看它们“弱不禁风”,还需“拄”着支架、立柱,但这些“21世纪的新宝宝”却不可小瞧,它们是三门峡现代果业的新生命。利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实现三门峡苹果发展是一次新变革,可实现“当年开花、次年挂果、三年丰产”,果园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未来可期。

  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岭上,以“官道口—寺河山—二仙坡”为代表的黄金苹果带产业全面提升,成为秋日里夺目的色彩。灵宝市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立足“大产业、大品牌、大架构”发展思路,苹果全产业链循环中心、信息中心、研发及推广中心、文创中心呈现一体化现代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姿态。

  我市先后出台《三门峡市特色农业发展综合规划(2021—2025)》,三门峡市金融帮扶、林下经济、产业“链长制”、药业奶业酒业发展若干意见等,打造伏牛山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通过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促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十年间,我市苹果产量由16.56亿公斤增长到20.6亿公斤,增幅24.40%,已基本形成以果品产业为龙头,以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5%以上。

  打造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聚焦全市沿黄6个县(市、区)16个乡镇90多个行政村,按照“一带三区四组团”空间布局,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为抓手,着力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目前开工项目102个,总投资11.18亿元。沿黄乡村中87.5%的行政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项目为王,实施特色产业“11335”行动,倾力打造的苹果、食用菌两个100亿元级产业集群,中药材、生猪两个300亿元级产业集群和500亿元级食品工业产业集群成效显现。

  聚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先后培育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22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20家、省级农民合作社42家,辐射带动全市及周边农户25万户,培育家庭农场和规模经营户4150家。创新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同构,组建了113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加盟的特色农业企业大联盟,构建起果品、食用菌完整产业链。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实施乡村人才引育、选育、抚育工程,培育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职业经理人”“实用技术”等高素质农民2万人,集聚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产业集聚,品牌更亮。灵宝苹果现代产业园、伏牛山(卢氏、灵宝)香菇产业集群、陕州区菜园乡产业强镇和陕州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一批“国字号”项目落实落地。渑池县南村乡被评为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卢氏连翘荣获“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二仙坡苹果”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灵宝苹果”品牌价值196.52亿元,连年稳居全国县级品牌价值第一名;“灵宝香菇”品牌价值21.38亿元、“渑池丹参”品牌价值4.85亿元。

  截至目前,在全市各类农产品中,绿色食品产品103个,名特优新产品1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个。三门峡市拥有“河南省知名品牌”38个,其中河南省区域公用品牌8个、河南省企业品牌10个、河南省农产品品牌20个……品牌创建走在全省前列。

  今年以来,三门峡果品价格逆势上扬,桃子价格较上年上涨50%以上,葡萄价格较上年上涨15%~30%,苹果价格较上年上涨20%以上……水果大丰收,农民群众的“钱袋子”鼓了。

  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换新颜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农民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今年上半年,三门峡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名列第一。义马市、卢氏县进入全省前20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较好的县(市、区)。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

  三门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刘南昌,市委副书记、市长范付中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推进会,研究部署推进集中整治工作,他们多次深入乡村调研、现场办公、指导工作。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高效调度、观摩指导、督促落实。

  ——“市级抓推动、县乡抓落实、部门全参与、群众为主体”,全市62名乡镇党委书记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谈经验、提建议、聚共识,夯实齐抓共管的责任。

  以“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为突破口,制定出台“12+3”一揽子政策体系,明确提出生活垃圾处置、农村厕所改造、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四个标准及考评办法和乡(镇、街道)区域、庭院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标准及考评办法,使环境整治有标可依。

  组建7个常态化调研督导组和7个专业化调研督导组,按照明察暗访、排名通报、跟踪督办的督查制度和面上调研、线上督导的原则,对标对表90个考评指标,采取“周调度、月评比、季观摩、年考核”办法,通过“红黑榜”“积分制”“户评比”“爱心超市”等措施,强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分两批表彰奖励20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奖励10万元,通报表扬388个“三五”创建示范村。

  ——坚持微改造、巧植入、精提升,制定印发《关于在全市有条件的村开展“三五”创建活动的通知》,强力提升村容村貌。

  “村口五有”,即有能代表本村乡土风貌的高大乔木、有独具特色的村口标识、有因地因势打造的微地形、有搭配合理的绿化彩化美化组团、有“亮起来”的照明设施,力求做到一村一韵。

  “村内五园”,即在房前屋后或空闲地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游园、小公园,注重“增绿、增水、增彩、增值、增效”,力求做到“园在村中”。全市共建成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12158个。

  “庭院五美”,即卫生美、整洁美、绿化美、文明美、和谐美。全市各级“美丽庭院”示范户达到1.9万户。

  ——典型引路,榜样示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精做细“绣花功”。

  着力打造美丽宜居示范村,培育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153个、省级“美丽小镇”6个。灵宝市被评为全省2019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市和“美丽庭院”创建示范市。2021年,陕州区被评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先进区,义马市被评为“河南省农村厕所革命先进县”。

  选树表彰两批“好少年、好青年、好父母、好媳妇、好婆婆”的“五好”对象364名,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充分激发农村居民共同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实现村容村貌“颜值”和“气质”双提升,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念好中药材产业“致富经”

  天鹅之城迎盛会,天然药库谱新篇。

  三门峡拥有“五山四陵一分川”,素有“一步三药”“天然药库”之称。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三门峡农村农业局加力推动中药材、大健康等特色产业发展,中医药产业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过去十年,三门峡中药材种植面积从25万亩发展到92万亩,增幅268%。

  8月12日至14日,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大会在三门峡成功举行,集中签约投资项目24个,总投资金额130.4亿元。

  三门峡区域品牌共建交流会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成果发布会这一国家级盛会,带来了思想交流与智慧碰撞,三门峡中药材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享誉全国,为推进三门峡产业一体化发展夯实基础。

  ——生态环境优美,资源禀赋优越,三门峡天然中药材丰富、自成体系,道地品种多、野生资源广。

  全市各类野生药材1225种。其中连翘野生资源分布160万亩,年产量3000吨,占全国现有连翘野生资源面积和年产量的1/5。

  全市药材新型经营主体83个,50亩以上种植大户119户,通过就业带动、股份合作、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药材品牌效应显著,三门峡市“卢氏连翘”“灵宝杜仲”“渑池丹参”“渑池柴胡”等四种药材相继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其中,卢氏县是全国连翘人工种植第一大县,渑池县是豫西丹参的核心产区。

  ——推进中药材产业规模化生产,市农村农业局科学规划区域布局,稳步增加适宜区面积。

  因地制宜建立生产基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卢氏县建成5万亩连翘示范基地、渑池县建成3万亩丹参示范基地,我市农业科研单位选育出的道地药材“伏牛山连翘1号”“伏牛山连翘4号”“伏牛山苍术1号”“鑫浩牛至1号”“豫丹参2号”“豫丹参3号”6个新品种,填补了三门峡伏牛山区中药材新品种选育的空白。

  ——利用科技赋能中药材产业,推广高效栽培新技术,指导群众科学管理,采用无人机喷洒防冻液等措施提升连翘抵御低温天气的能力。

  建立伏牛山连翘基地、冬凌草基地、望家山连翘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新品种引进和生产栽培研究,开展形态展示、文化典故宣传和普及中药材药理、食疗保健等知识,打造科普教育基地。

  发布主要中药材市场价格信息,引导农户合理组织药材生产,做到种好快销,增加收益。

  未来,锚定中药材产业发展方向,三门峡市将以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条为目标,聚焦种植、流通、加工、品牌“四个环节”,大力发展连翘、丹参、柴胡、黄芩等优势中药材,积极探索医药产业园区、中药材精深加工基地、中医药特色小镇和特色康养小镇等发展模式;积极谋划引进植物抗生素、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市场前景乐观、行业成长性高的中医药产业项目。

  勇立潮头,书写“三农”新篇章;风起崤函,振兴乡村向未来。

  崤函“三农人”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进而有为、奋楫争先,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坚决稳住“基本盘”,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的步伐,打造北纬35度特色农业黄金带,走出一条特色农业发展道路,让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在希望田野上绘一幅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