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泽辉 通讯员 王晨
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花样少年”科普宣讲进校园活动 资料图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精神的瑰宝。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永无止境,2024年,全市博物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紧紧围绕市文广旅局党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统筹兼顾、压实责任、强化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牢牢把握文旅融合的新方向和新要求,认真履行社会职能,持续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文化价值转化,在丰富社教活动、举办临时展览、展览数字化、文创产品开发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注重宣传推广 扩大社会影响力 依托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和高层次行业平台,加强全媒体、数字化传播,增强文物传播效能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传播矩阵,切实加强博物馆形象和品牌宣传推广。一是邀请新华网《习近平讲述的故事》栏目组到我市拍摄《中华文明的“寻根之门”》,央视大型纪录片《寻古中国》《探索·发现》《何以中国》栏目先后到三门峡市各博物馆实地拍摄,“庙底沟之花”闪耀央视春晚。二是邀请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专家团队就仰韶彩陶纹饰展开深入研究,挖掘其历史价值,复原绘制仰韶文化彩陶纹饰,提炼仰韶文化彩陶元素,设计系列服装、文创产品,在第二十八届黄河文化旅游节和河南省文旅文创大会上精彩亮相。三是在三门峡广播电视台开通文旅频道,开设《文物会说话》栏目,以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虢国文化等为主要内容拍摄了20余期专题片,讲述了三门峡本地出土的文物和地上文物,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此项目还获评2023年度河南文物全媒体传播优秀项目。先后在大河三门峡、三门峡日报、三门峡播报、崤函童媒等微信公众平台发稿,推出线上展播活动。四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兴文旅、展形象。利用三门峡市文广旅新媒体宣传矩阵,在微信、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开设《虢韵藏珍》《云探虢博》《云观崤函》《云听仰韶》等栏目,线上讲解精品文物,总计浏览量达百万人次。 抓好服务管理 提升文博知名度 在全省第九届讲解员讲解推介活动中,我市参讲人员表现卓越,2人获得全省“十佳讲解员”称号,3人获得全省“优秀讲解员”称号,我市参加的6名讲解员同时获得“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员”称号,市文广旅局获“优秀组织单位”,整体成绩在省辖市中名列前茅,彰显了三门峡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地的深厚文化底蕴,有力塑造了三门峡文化强市的良好形象。 活动启动以来,我市积极响应,组织举办讲解员讲解培训班,采取专家授课、现场教学、示范讲解相结合方式,运用“理论+实践”“专家+行家”的教学模式,邀请中国博物馆协会社教专委会专家对推介选手进行针对性指导,组织集中练习研讨,从历史文化知识的深度挖掘,到讲解技巧的精准打磨,通过层层预选,选拔出6名选手参加全省推介活动。我市选手凭借出色专业素养和多元讲解风格,取得优异成绩,进一步擦亮“圣地仰韶·花开中国”文化品牌,是市文广旅局致力于打造高素质高水平文旅人才队伍的有力见证。 梳理文化脉络 陈列展览注重创新 全年共推出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展览12个,外展7个,充分发挥了博物馆育人功能和科普殿堂的重要作用。庙底沟博物馆推出了“越世以行——庙底沟遗址发现70周年展”、“物载文明——庙底沟工具科普展”(农业工具篇、渔猎工具篇)、“秦风汉韵靓崤函”、“庙底沟之花”仰韶彩陶文化创意展;承办了“大河之声——新时代黄河流域精品书法艺术巡展(三门峡站)”等临时展览。虢国博物馆联合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哈密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让馆藏文物走出库房,参与了香港历史博物馆“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南京博物院“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展,河南博物院“礼合中国——商周礼乐文明”展等多个联合外展,并打造“金玉·王侯——西周虢国贵族的生活”专题巡展。市博物馆推出的“古泉新声——三门峡丰阳村春秋空首布窖藏展”,获得“2023年度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奖项。还举办“龙起中华——中国龙文化百馆联展”,“椽檐万象——古代瓦当艺术展”等临时展览,组织精品文物走进厦门市博物馆,参与了“曌——武则天和她的时代”展览。仰韶文化博物馆推出了《河南考古百年百大发现展》《渑池县第四届“翰墨仰韶赞祖国”美术精品展》,这些展览的推出,通过借鉴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开拓创新整合资源,为群众提供了喜欢看、看得懂、有特色的多元主题,最大限度吸引了观众,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河南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丰富了观众的历史文化知识,推动三门峡文化走出河南、走向全国。 发挥社教职能 打造社教活动品牌 充分发挥各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研学活动等,增进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利用春节、五一、国庆节、“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大节日,开展各类线上、线下社会教育活动260余次。此外,立足于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展教结合、学研结合,线上线下、馆内馆外的社会教育服务模式,以博物馆、学校、社区为主要阵地,打造了《我是超级讲解员》《博物馆里的生僻字》《虢风剧社——崤函故事》《崤函少年——虢学讲堂》《我在庙底沟学考古》《花样少年》《舞动仰韶》《冥想仰韶》《博物馆里过大年》《知行合一刘少奇》《博物馆奇妙游》等系列特色主题活动品牌,将博物馆真正打造成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同时,持续推出系列线上科普活动,开展“云”观展、“云”讲解、“云”直播等系列线上教育活动,让博物馆教育“不打烊”,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市文广旅局积极与市文明办、市教育局联合开展“文明探源我来说”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文明实践活动,并组建了志愿宣讲团。活动开展以来,我市7名宣讲员深入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及乡村、社区等地,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河南兴文化工程、重大考古项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通过专题讲座、学习交流等形式开展宣讲。活动得到全市群众的广泛响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7位宣讲师已开展15场义务宣讲活动,吸引2000余名群众积极参与。 数字技术赋能 拓宽展示渠道 全市博物馆围绕馆藏珍贵文物、数字技术赋能、创新展示传播等,结合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加强数字化传播,增强文物传播效能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传播矩阵,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有趣的参观体验。虢国博物馆以视频动态播放的方式,拓宽文物展示渠道。该馆推出的百度线上智能引流导览结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有趣的参观体验;3D智能文物柜采用实景视频和虚拟动画结合的方式,利用场景还原讲述文物背景故事。庙底沟博物馆在展览中设计使用了多维通道、可触摸式透明数字屏、裸眼3D等多媒体展示手段,科学活化了历史场景,生动讲述了庙底沟文化故事;采用LED屏幕组成环幕影院,播放科教片《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影视动画《彩陶历险记》,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市博物馆积极实施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项目,“三门峡古代文明历程”互动投影系统、“三门峡黄河文化遗珍”魔墙互动系统、“文物精粹”多媒体互动展柜系统等数字化成果展示,给观众带来全新沉浸式的崤函历史文化之旅。仰韶文化博物馆用好现代科技,增加球幕影院、空气成像、裸眼3D、AR展示等数字化设施,强化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让广大游客在沉浸式、互动性的游览中,更好地与中华早期文明进行对话、产生心灵呼应,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真正实现了科技为文化赋能。 创新活化利用 开启文创新篇 全市博物馆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政策》文件要求,满足文旅消费新需求,在保护、传承我市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围绕馆藏珍贵文物以及本土特色文化,立足藏品资源优势,推出一批特色系列文创产品。庙底沟博物馆推出主题黑卡烫银明信片、馆建特色的吊坠、冰箱贴、馆藏精品系列香片、专属集章册、专属纪念章等多系列文创产品。市博物馆深入挖掘馆藏文物文化元素,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创产品,推出金属冰箱贴、精品纪念币、馆藏文物复原版冰箱贴、文物派对集章册、馆藏精品文物香片等一系列精美文创产品。虢国博物馆推出虢国文化主题冰箱贴、纪念币、梁姬茶罐等系列文化创意产品,让博物馆走进潮流时尚圈,好看又好逛,走心又走新,为博物馆聚拢人气,激发了文化消费活力,释放了文旅新动能,推动了博物馆文物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潮平岸阔,风正扬帆。未来,全市博物馆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挖掘文物及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扎实的研究根基和丰厚的学术成果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科学的展示手段、多样的展示途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拓展文物的多重价值,涵养公众坚定而充沛的文化自信。通过积极开展馆际合作交流、建设开放合作的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使我市博物馆发挥更大的影响功能,让文物和博物馆真正走进百姓生活之中。 ( 编辑:tln ) |
出圈又出彩 文博迸活力
——2024年全市博物馆工作综述
来源: 发布日期:2024-12-11 打印
- 上一条:我市做好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
- 下一条:冬季旅游持续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