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浩桦 2024三门峡马拉松比赛 资料图 文旅融合风帆劲,魅力崤函景愈新。近年来,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文旅经济发展部署,结合“新河文山农”五篇文章、“十拼”要求及现代化三门峡建设“13561”工作布局,深入发掘三门峡作为黄河文化核心地、仰韶文化发祥地、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地、文物文化资源富集地等优势,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形势下文旅产业跨界融合新特征,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使命任务,赓续历史文脉,壮大文旅经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持续擦亮叫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三门峡文旅品牌、“圣地仰韶·花开中国”文化品牌和“黄河明珠·天鹅之城”的城市品牌,文化强市建设迈出铿锵步伐。2024年1月至11月,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4317.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4.32亿元,同比分别上升13.21%、3.32%,文旅经济已成为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高位统筹提升顶层设计 出台文化强市行动方案。就做好“文”的文章、实施文旅融合发展“1+3+4”工程、建设文化强市、壮大文旅经济,在文化强市(文旅经济)指挥部的领导下,出台了《文化强市(文旅经济)建设行动方案》,对15项重点工作逐一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建立清单化、工程化、项目化推进。先后召开全市文旅文创发展大会和旅游发展大会,就认真落实省、市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城市硬实力作出了全面部署。 落实贺信精神展示厚重底蕴 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坚持以仰韶文化申遗为牵引,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仰韶村、庙底沟、北阳平、西坡遗址已列入嵩山河洛地区仰韶文化申遗项目,上报国家文物局;《三门峡市仰韶文化遗址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建成运营;仰韶文化“七个一”项目扎实推进;2023仰韶论坛成功举办,“圣地仰韶·花开中国”文化品牌持续叫响。组织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编撰出版《崤函遗珍品鉴》等专著5部,推出《越世以行——庙底沟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展》等原创性、临时性展览17个;组织我市珍贵文物前往香港、南京等多地参展34次;联合三门峡广播电视台开办了三门峡文旅频道。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基础进一步夯实。打造庭院型三门峡城市文化客厅,全方位展示三门峡厚重文化底蕴和丰富人文资源。 促进文旅经济全面发展 推进文旅品牌创建。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全面贯通,文旅景点“串珠成链”,跻身黄河文明大遗址走廊项目建设。建成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70个省市乡村旅游特色村,5个省级休闲观光园区,18个省级特色生态旅游乡镇。特色民宿建设不断推进,新增特色民宿3家,累计建成22家,卢氏县和渑池县多家民宿通过省五星级旅游民宿评定验收。启动了一批重点文旅文创融合项目,累计争取政策支持资金近6亿元,谋划和推进函谷关历史文化博物馆、虢国博物馆二期、汉山景区索道等重点项目70个、总投资220.6亿元,其中8个项目入选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库;函谷关景区东门改造、中流砥柱博物馆等项目完工开放,函谷关5A级景区争创工作全面启动,“问道函谷”“大秦烽云”沉浸式夜游体验项目精彩上演。持续推进A级景区、工业旅游景区、乡村康养旅游村、星级酒店、研学、露营场所等系列品牌的创建申报工作,提升三门峡文旅品牌的影响力。三门峡天鹅湖旅游度假区成功获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为我市第一个国家级功能区,被文化和旅游部选定参加义乌博览会招商推介,景区获评全国文明旅游示范单位;仰韶酒庄工业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通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验收,虢国墓地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中流砥柱景区获评4A级景区,全市4A级旅游景区达17家。与崤云公司联手打造的“一码游三门峡”服务平台,成功入选“2023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优秀案例”。虢国博物馆、中流砥柱博物馆、函谷关文化旅游区的数字化改造提升项目入选“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重点智慧化数字展示项目,争取省奖补资金1263万元,在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文旅项目上填补了全市空白。开发了一批高品质文创产品。邀请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等专家团队和文创单位,精心提炼仰韶文化彩陶元素,推出了仰韶系列彩陶服装和“华夏之花”陶如意、仰韶彩陶木刻文创产品,相继在第二十九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和河南省文旅文创大会上精彩亮相;河南振宇产业有限公司“贵左”系列酱香型白酒在全国旅游商品大赛中获铜奖;全市文创产品总量突破1200余种,推出了一批新的叫好叫座的文旅产品,彩陶盆冰箱贴、宝轮寺塔纪念币、精品文物系列香薰片等文创产品迅速爆红。积极推动“文旅+体育”“文旅+康养”“文旅+研学”“文旅+民宿”“文旅+康养”“文旅+交通”“文旅+乡村振兴”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横渡母亲河”、“陕州地坑院杯”自行车邀请赛、首届“中原之巅”登山节等体育赛事相继举行。研学旅游有序推进,建成1个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文明探源·仰韶文化主题游”考古研学产品列入全省首批文物主题游,仰韶村考古遗址纳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华夏溯源——最早中国研学之旅等研学线路;“黄河三门峡 美丽天鹅城”研学课程荣获沿黄九省(区)研学旅行联盟“沿黄十佳精品课程”,是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课程。 坚持文化惠民导向 围绕“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城市书房”“商圈文化空间”“文博艺术空间”等新型空间形态,大力建设“书香三门峡”。三门峡城市文化会客厅建成开放,全市建成文化合作社918家,评选省级示范性文化合作社4个,市级示范性文化合作社21个。围绕“文化+数字”,持续推进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实现了市、县文化云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全面完成了智慧图书馆知识资源细颗粒度建设和标签标引建设任务,共制作知识数据30349条。围绕“文化+民生”,持续推进“省市舞台艺术送基层”、“政府采购百场戏”、“戏曲进校园”、惠民戏剧展演等演出,“唱响村戏·专场晚会”入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围绕“文化+活动”,共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1.5万余次,各类节日惠民活动32类2600余场次,惠及群众190万人次,作为全省“春满中原·老家河南”活动主会场之一,成功举办了2024三门峡陕州地坑院灯会暨首届“中国黄河非遗文化大集”,45家中央、省级媒体和商业媒体全程报道,全网综合点击量超1.5亿人次,曝光量20亿人次。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考核中,我市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等次,持续位列全省第一梯队。 城市品牌形象更加靓丽 坚持以文润城、以文出彩,持续擦亮城市名片。加强与中央和省级媒体的合作,新闻外宣持续发力。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组走进陕州地坑院、仰韶镇、函谷关、虢国博物馆,连续两期对三门峡进行宣传推介。仰韶小口尖底瓶出彩河南春晚,庙底沟博物馆荣登河南卫视“2023中秋奇妙游”。第十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期间,创新开展的“光影里的故事”网络PK赛,全网点击量超10.2亿次,全媒体报道数量同比增长3倍。中央电视台《在中国大地上边走边跳》栏目舞动函谷关,带火三门峡;“白天鹅旅游季”游人如织,“冬季到三门峡看天鹅”话题火爆出圈,“五彩三门峡”“浪漫天鹅季”抖音挑战赛热火朝天,“文物会说话”“黄河国宝说”等系列短视频深受好评,全网点击量超32.8亿人次。第29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主题活动横渡母亲河、中国桨板超级联赛、国际自行车邀请赛等系列活动反响良好,6场直播观看量超3000万次,全网点击播放量超3亿次。 网络媒体强势引领。2024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前夕拍摄制作市长推介视频,在大会现场以及河南卫视微信视频号广泛传播、反响强烈,视频转发量位列全省各地市第一梯队,浏览量超10万次。今年以来,“三门峡市文广旅局”视频号以及抖音、B站、小红书等多个网络官方平台共计推送视频916条,全网播放量达1600余万次。其中抖音平台发布视频总数229个,粉丝量涨至1.6万。其中最大播放量143.1万次,总计播放量1228.3万次,在播放量、粉丝量、传播力上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主题活动精彩纷呈。依托特色资源,各县(市、区)全域联动,用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旅主题活动,扩大城市品牌影响力,丰富文旅产品和业态,拉动文旅市场消费。义马的大樱桃文化艺术周、陕州区的山地自行车赛、卢氏县的大学生漂流大赛、灵宝市的滑翔伞锦标赛、首届“中原之巅”登山节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将人文风貌、城乡建设、非遗文化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加多元、鲜活且深具内涵的文旅体验。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新春大庙会”“《道德经》文化艺术周”“大秦烽云”等大型实景演出,全方位、多角度打造沉浸式体验文旅场景,进一步繁荣了全市文旅经济。中秋、国庆期间,陕州地坑院举办“龙腾盛世 梦圆陕州”2024金秋花灯游园会,仰韶仙门山景区开展第五届国际元气登山节系列主题活动,灵宝函谷关景区推出“探秘千古雄关 共庆盛世华章”大型实景演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促进了文旅深度融合,同时也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了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 城市旅游品质不断提升 坚持互通互惠、开放包容,着力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旅游品质。积极融入“老家河南奇妙游”“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精心推出“九曲黄河湾·寻根文明源”等6条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和“花开中国·文明溯源之旅”等9条主题旅游线路。全面深化交流合作,先后在郑州、西安等地举办文旅推介会,宣传推广三门峡文化旅游产品、精品旅游路线。通过美团、飞猪旅行APP,面向全国游客发放文化旅游电子消费券200万元。积极打造“一码游三门峡”服务平台,吸引带动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入驻,不断强化“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体验。深入实施“引客入峡”行动,持续加大对旅游专列、包机、包车的奖励力度,积极引导各地大型组团社参与合作,对13家旅行社、9家A级景区奖励资金186.9万元。注重“西融东引”,积极融入郑州、西安都市圈,加强与郑洛西等城市旅游联盟、文旅公司、旅行社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客源互送、利益共赢,努力做大做强文旅经济。 建设文化强市绝非一日之功。下一步,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就如何做好“文”的文章,高水平建设文化强市,持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持续深入思考、科学谋划,持续强化措施、精准发力,咬定打造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引领城市、建设文化强市这一目标,坚持目标导向,在文旅深度融合上实现新跃升;强化龙头带动,在培育旗舰劲旅上实现新跃升;赓续历史文脉,在厚植文化底蕴上实现新跃升;注重品质提升,在完善管理服务上实现新跃升;灵活宣传推介,在塑造品牌形象上实现新跃升,确保在全省文化旅游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中有声音、有地位,在现代化三门峡建设进程中有亮点、有作为。 ( 编辑:tln ) |
深化文旅融合 建设文化强市
——全市文旅产业发展工作综述
来源: 发布日期:2024-12-19 打印

- 上一条:我市深入推进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 下一条:今年白天鹅旅游季为何如此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