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华正在查看“阳光玫瑰”葡萄的长势。 炎炎夏日,陕州区大营镇城村的葡萄产业园里,一片绿意盎然。村民韩晓华打开纸袋检查葡萄长势,一串串晶莹饱满的“阳光玫瑰”映入眼帘。 熟练拆袋、装袋,看着抽查的“阳光玫瑰”长势良好,62岁的韩晓华笑容满面:“年龄大了,外出务工不方便,得益于村里葡萄园提供的就业岗位,我负责葡萄园的打杈、掰芽、浇水等工作,每月轻轻松松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 位于黄河岸边的城村,依托专业合作社,创新性推出“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做大做强葡萄产业,以特色农业推动村民增收致富,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如今,城村已拥有“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秋天脆”等28个优质葡萄品种,种植面积2000亩,其中种植“阳光玫瑰”1600余亩。 面对以往葡萄种植存在的品种老化、不成规模、不耐运输、不易保存等问题,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茹仙带领村干部和村民外出学习,请教农业专家,因地制宜改良新品种葡萄100余亩,每亩收入由原来的5000元增长到5万到10万元。在积极推广典型经验的同时,城村还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支持,实施葡萄产业示范园提升改造、农田配套灌溉、生产道路及果蔬棚建设等一系列项目,稳步壮大本地葡萄产业。 城村还加入中国“阳光玫瑰”联盟,引进先进生产技术,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现场开展专业培训,实现了品种育苗、技术指导、品牌、包装、销售“五统一”。同时,城村还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动作用,脱贫户杨超明在党员孙正恩的技术帮扶下,改良3亩多“阳光玫瑰”,2024年收入16万余元,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能手。 葡萄作为保鲜期较短的农产品,畅通销售渠道是让村民增收的必要举措。 城村成功举办5届葡萄节,吸引各地客商和游客参加节会,扩大城村葡萄的知名度和销路。2024年,张茹仙还带领村干部赴湖南长沙、湖北武汉等地的水果批发市场,面对面推广城村葡萄,卖出了50万斤的“阳光玫瑰”,擦亮了城村的葡萄产业名片。 城村顺应潮流,开展新农人“阳光玫瑰”等特优农产品直播带货,直播销售“阳光玫瑰”约200万斤,引流销售约300万斤。一套组合拳下来,城村的集体收入由原来的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62.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由1.2万元增长到3.6万元。 沿黄生态廊道建成后,大量游客来城村赏黄河美景、品特色美食、感受乡村文化。城村紧抓机遇,开展村内葡萄园的宣传推介,重点介绍各个葡萄园的特色,加快发展葡萄采摘、农家乐等特色农旅项目,丰富特色产业业态,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葡萄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我们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新品种研发推广,不断提升葡萄品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绘就村美民富产业兴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张茹仙说。 ( 编辑:tln ) |
“乡村振兴一线见闻”系列报道之三
葡萄园里垂“金串” 黄河岸边架“甜链”
文/图 本报记者 王志强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25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