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伴随着熟悉的墨香,新一年的党报征订工作如期而至。对于许多读者而言,《三门峡日报》既是一位老友,更是一盏照亮前行道路的灯。 它可能陪伴您从青葱走向成熟,在某个人生路口为您指点迷津;它可能静静地躺在您家的茶几上,记录着几代人的家国记忆与冷暖人生;它可能是一位严格的老师,教您如何观察与思考;也可能是一座桥梁,让您的个人奋斗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即日起,本报推出“《三门峡日报》伴我成长”系列报道,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打开记忆的匣子,分享您与党报之间那些独一无二的片段。让我们共同见证,在时光的长河里,那一张张报纸如何串联起我们与这个伟大时代同行的足迹。 20年前那个蝉鸣阵阵的夏日午后,刚参加工作的刘佳琪在单位办公室的报刊架前,与《三门峡日报》撞了个满怀。彼时,一份油墨飘香的报纸静静铺展,头版“黄河明珠焕新颜”的醒目标题像磁石般吸引了她的目光。“指尖拂过纸页,文字间流淌的三门峡发展脉动,市井烟火里的温暖故事,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回忆起初次相遇,刘佳琪的眼神里光芒流转。 从那天起,读《三门峡日报》成了刘佳琪雷打不动的习惯。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报纸上,午休时分的办公室,这份带着墨香的读物总能给她带来思想的启迪与心灵的慰藉。“有时是一篇政策解读让我对工作方向更清晰,有时是一则社区暖闻让我感受到城市的温度。报纸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陪着我慢慢熟悉这座城市,也慢慢融入职场。”二十载春秋流转,这份读报的习惯,早已刻进她的生活年轮。 随着工作深入,刘佳琪与《三门峡日报》的连接从“单向阅读”走向“双向互动”——她成了单位宣传工作的负责人,与报社的记者、编辑成了频繁对接的“老熟人”。 “第一次报送稿件时,我紧张得反复检查邮箱地址,生怕出错。”刘佳琪笑称,当时她将一份反映单位基层干部风采的初稿发送至编辑部,原以为会石沉大海,没想到两小时后就接到了编辑的电话。“电话那头,编辑耐心指出稿件逻辑衔接的不足,还细致讲解了地方党报宣传的侧重点——既要突出工作亮点,更要贴近民生视角。”编辑甚至分享了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让人物更鲜活、如何用群众语言让内容更接地气的技巧,“那些具体到标点符号的修改建议,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字字千钧’的分量。” 在报社团队的悉心指导下,刘佳琪的稿件从略显生涩到逐渐成熟。此后数年,她采写的《明珠集团:黄河岸边的“绿色守护者”》《一线工程师的24小时:用坚守诠释责任》等多篇反映单位工作亮点、基层干部风采的文章,陆续在《三门峡日报》刊发。“每一次版面沟通时编辑的严谨,每一次内容打磨时记者的较真,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报社人对新闻事业的赤诚。”这种“双向奔赴”的合作,让她对这份报纸的敬意愈发浓厚,也让她的工作能力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时代浪潮奔涌,媒体形态迭代,但刘佳琪与《三门峡日报》的缘分并未因纸页泛黄而褪色,反而在新媒体的光影中焕发新生。 “现在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三门峡日报》微信公众号。”刘佳琪说,相较于传统纸媒,公众号的推送更及时、形式更多元:突发新闻的实时播报让她第一时间掌握资讯,文化专题的深度图文带她触摸历史脉络,重大活动的直播更是让她隔着屏幕也能感受现场的热闹。“前阵子单位组织参观三门峡大坝,我还特意转发了《三门峡日报》对大坝的很多报道,同事们都说‘原来我们守护的黄河明珠,背后有这么多动人故事’。” 从纸页间的墨香氤氲到屏幕上的光影流转,二十载岁月里,《三门峡日报》始终是刘佳琪观察城市的窗口、汲取力量的源泉。“它记录着三门峡的蝶变,也见证着我的成长;它既有党报的权威严谨,也有邻家朋友的温暖贴心。”刘佳琪说,这份“纸”短情长的缘分,早已超越了一份报纸的意义,成为她与这座城市、与时代同行的鲜活注脚。“以后我会继续做它最忠实的读者与传播者,在墨香与新媒体的交织中,和《三门峡日报》一起,见证更多三门峡的美好与辉煌。” ( 编辑:tln ) |
“《三门峡日报》伴我成长”系列报道之一
明珠集团刘佳琪:“纸”短情长 贴心相伴
本报记者 葛洋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1-22 打印

- 上一条: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义马实践”
- 下一条:奇妙天鹅倒影


豫公网安备 4112020200004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