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1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扶起一座不怕摔倒的城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4-02   打印
  编者按
 
  “摔倒不用怕、马上扶起来。”在“扶不扶”成为社会敏感话题之时,这样一句简单的承诺让人倍感温暖。传播这份爱心和温暖的“扶人志愿者协会”于去年3月在卢氏县成立。一年来,该协会不断发展壮大,如今拥有47个分会及服务站、2116名注册会员、1万余名志愿者……一年来,他们履行承诺,伸手扶人,受到过肯定,引起过争议,也遭遇过尴尬,但仍坚定信念,不断探索……在扶人协会成立一周年之际,《法制晚报》记者前往卢氏县,采写了《扶起一座不怕摔倒的城》。现予以全文转发,和读者一起了解“扶者”与“被扶者”的故事。
 
  见到有人摔倒你会去扶吗?对于河南三门峡市“扶人协会”2000多名会员来说,能否轮到自己才是重点:去晚了,就扶不上了。
 
  这个自发成立的协会提倡“大胆扶人”:会员一旦因扶人遭讹诈,协会出面埋单。在一些游客笔下,三门峡俨然是一座“不怕摔倒的城市”。
 
  以“扶人”的名义成立社团,看似小题大做,实则提出了一个尴尬的问题:扶人还得由专人来做?背靠组织,人们才敢放心地施以援手,朴素的助人本能在拷问当下的道德困境。
 
  扶人协会成立周年之际,《法制晚报》记者前往它的发源地——三门峡市卢氏县,寻找“扶者”与“被扶者”的故事。
 
  效果:国道岔口再无致死车祸
 
  对于年过五旬的卢氏县文峪乡南窑村村民赵玉闹来说,给开理发店的丈夫送饭绝非易事。
 
  209国道穿南窑村而过,带出一个五岔路口,卡车络绎不绝。3年之内,6位村民先后死于此地。赵玉闹丈夫的理发店正好开在岔路口对面,而且,赵玉闹还是位盲人。
 
  然而,每当走到路口,总有人将赵玉闹搀扶过去,或者叫她丈夫来取饭。赵玉闹看不见,以为施以援手的是做生意的村民。
 
  其实,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扶人协会南窑分会的成员。看到行走不便的老人、小孩,他们先拦住车,再扶其过马路;看到有人倒地,他们或跑上前扶起,或拨打急救电话。
 
  南窑村58岁的村民、扶人协会会员任新道说:“以前在路上看见老人摔倒,咱不敢扶,怕惹上麻烦。现在有了协会给咱撑腰,就不担心被讹。”
 
  南窑村村委会主任、扶人协会会员宋健方介绍,自从去年4月分会成立以来,该村再未发生致死车祸。
 
  起源:孕妻摔倒在京遇好心人
 
  扶人协会到底是什么组织?卢氏县民政局颁发的社团法人登记证书显示,扶人协会的主要业务是帮助摔倒者,并确保扶人者的合法权益,普及科学扶人知识以及支持公益事业。
 
  协会创始人、57岁的杨少纯告诉《法制晚报》记者,目前所有的一切源自自己在2009年的一个设想。
 
  2009年,杨少纯与已怀孕的妻子均在北京打工。10月的一个周末,他突然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我晕倒了,在地铁站。”等他火急火燎地赶过去,妻子已被两位好心人扶下车,还有人给她买了水。
 
  杨少纯深受感动,发誓今后要及时扶人,还要唤醒更多人扶人。
 
  诞生:农家院里道德模范助阵
 
  杨少纯随后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周围的朋友,可惜没有下文。
 
  转机出现在2013年年末,陪父母去三亚度假的杨少纯看见一名30多岁的中年男子一动不动地趴在沙滩上两个多小时,无人理睬。
 
  杨母为此不悦,抱怨儿子:“你说你要办的扶人协会呢?”恰巧,当年春晚小品《扶不扶》在国内掀起了有关扶人的讨论,促使杨少纯决定尽快落实想法。
 
  2014年,在三门峡当地的一个论坛里,杨少纯发布了将成立扶人协会的消息,还找到了25位坚定的支持者。当年3月19日,在卢氏县东明镇黑马渠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里,扶人协会的牌子挂了起来。
 
  曾在水渠里救起13个人的河南省道德模范马士友也受邀前往。“我一听,这是个好事,就赶紧过去。”马士友回忆。
 
  承诺:如遇讹诈协会出面赔付
 
  成立仪式上,杨少纯介绍了自己所倡导的“摔倒不用怕、马上扶起来”理念,并表示如果会员因好心扶人而遭到讹诈,协会将出面协调或埋单。如有必要,他在卢氏县和三门峡的两套房子均可作为抵押。
 
  马士友等4人一听,当场要求入会。
 
  作出如此惊人的承诺,杨少纯哪来的底气?他向《法制晚报》记者介绍,每月八九千元的收入包括卢氏县财政局工勤人员的工资,以及为媒体撰稿所得,后者占一半左右。爱人虽然没有工作,但善于炒股。他在卢氏县和三门峡市各有一套房产,总价值70多万元。在国家级贫困县卢氏县,他已算殷实。
 
  有钱不任性,杨少纯最初希望协会能稳扎稳打,先用两年时间,在卢氏县城局部地区,形成“摔倒不用怕、马上扶起来”的氛围,再逐步推广。
 
  结果,发展速度出乎意料。一年过去,约2100名会员加入,覆盖三门峡各县(市)、区,甚至在西安、商州、汝阳等地还发展出后备联盟。
 
  这其中,不少会员都是亲属关系。马士友介绍,卢氏县分会共有近200名会员,其中七八十人为夫妻。以会员刘会峰为例,他的妻子、哥哥、邻居,甚至在他的餐厅工作的员工,都在他的动员下加入了协会。
 
  对于会员选择,扶人协会主要吸纳3种人:扶过人、被人扶过和热心公益事业有社会影响力的爱心人士。通常情况下,入会需要推荐人,再经过分会和总会两层审批。之后新人还需做一段时间志愿者,得到认可方可正式入会。
 
  尴尬:成立一年两次扶人赔偿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扶人协会会员也有被讹的时候。
 
  去年夏天,在西安做钢筋工的李来旺在火车站附近的公交站看到一名四五十岁的妇女侧倒在地,没人敢去搀扶。
 
  李来旺上前将妇女扶起,询问对方因何倒地。谁料该妇女反问:“你把我撞了,还问我怎么回事?”女子张口要2000元作为赔偿。因有急事在身,李来旺付了1200元。
 
  按照当初的承诺,杨少纯事后将这笔钱补偿给了李来旺。
 
  让李来旺没想到的是,之后他再次在事发地等车,旁边的小店店主认出了他。店主说,上次李来旺被讹后,他事后告诉那名妇女真相,幡然醒悟的她希望店主再见到李来旺时,能要到电话以便还钱。
 
  李来旺并没有留电话,只是告诉店主,自己是扶人协会会员:“算了,只要她明白这个道理就行。”
 
  除了被讹,扶人协会会员还曾因扶人不当惹上麻烦。
 
  去年5月,52岁的蔺建军在去银行办事途中,看见一位老太骑车摔倒,被压在自行车下无人援助。作为扶人协会会员,蔺建军赶忙上前帮忙。当他将自行车挪开,正准备扶起老人时,自行车再次倾倒,砸在了老人头上。
 
  老人为此要1000元赔偿,蔺建军深感憋屈:“我就是个下岗工人,谁给我出这个钱?”
 
  虽然协会最终支付了这笔钱,但蔺建军深受打击。经过协会的开导,他才逐渐走出阴影,之后又陆续扶起了好几个人。
 
  杨少纯等人介绍,扶人协会内的一名学者曾专门作过测算,扶人被讹的概率约为十万分之一,“真正扶人被讹的少之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探索:科学扶人百名医护加盟
 
  会员如何规避扶人被讹诈的可能?
 
  科学援救属题中应有之意,扶人协会为此多次举行培训。协会副会长、卢氏县中医院副院长牛爱军授课:“路人摔倒了,要看对方神志是否清醒,如果轻微摔倒,就扶起来;如果是骨折,就不要动,先打‘120’;如果是脑溢血、心脏病,最好让其就地平躺,查看呼吸……”
 
  因此,扶人协会并非局限于将人扶起来,还要对摔倒的人立即予以关注和施救。
 
  可如果将昏迷的路人送往医院,医药费又会成为负担。为了打消会员的顾虑,牛爱军在卢氏县中医院开辟了绿色通道——凡是扶人协会会员扶起的患者、伤者,送到医院之后,一律先救治再付费。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黄河三门峡医院和中医院急诊科主任都是扶人协会的骨干。”杨少纯和牛爱军介绍,目前扶人协会中共有医务工作者近百名。
 
  评价:市委书记曾经公开肯定
 
  扶人协会倡导的理念,当地群众买账吗?
 
  今年3月,扶人协会成立周年前夕,协会理事王素玉为筹备庆典前去买肉。在卢氏县南街口开肉铺的张师傅看到王素玉一次要买70斤,就随口问其原因。
 
  了解到对方是扶人协会成员之后,张师傅以每斤低于市价两元钱的价格出售,还于庆典当天主动送肉上门。“见到那么多助人为乐的人,很感动。”张师傅说,不久后,他也加入了扶人协会。
 
  卢氏县民政局副局长樊亘方介绍,按照社团登记条例,社团从筹建到最终获批,最少也要3个月。考虑到扶人协会是一个传递正能量的组织,该局简化了程序,仅用1个月便完成审批。
 
  卢氏县文明办副主任马艳平表示,扶人协会成立一年来,已促使当地出现了“争着扶,扶不上”的现象,还得到三门峡市委书记的充分肯定。
 
  扶人协会到底一年扶起多少人?马艳平给出的数据是150多人。杨少纯介绍,起初会员在扶人之后会向协会报告,后来扶人成了常态,数字便没有更新。
 
  刚刚过去的冬天里,网络上流传着一位自称是邯郸游客所写的文章,讲述在三门峡看见一群人扶起一位摔倒路人的经历。得知当地存在一个叫扶人协会的社团之后,其感叹三门峡是“一座不怕摔倒的城市”。
 
  争议:开办企业有盈利之嫌?
 
  扶人协会副会长韦玉红介绍,为防止有人打着扶人协会的名义做其他事,协会设了3条“高压线”——不参与团体纷争,不接受任何赞助,也不允许讨论任何敏感话题。
 
  “平时我们各忙各的,见有人摔倒了就扶起来。”韦玉红说,并非每个人都能碰上扶人的机会,协会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在周末组织宣传扶人理念。
 
  作为个人自发成立的组织,经费注定是个问题。
 
  杨少纯最初以为扶人就是“将人扶起来就走了”的事,即便偶尔产生纠纷,花销也不会太大。
 
  谁知随着社团迅速壮大,面对动辄数百人的活动,印制横幅、名片都需要开支,这大部分由杨少纯负担。他算了算,过去一年,他自己大约投入了10万元。
 
  杨少纯算了另一笔账:“协会按全年扶起500人、挽救10人生命计算,我们花了10万块,救1个人也才1万块!”
 
  个人埋单终非长久之计,协会两位管理者商量,建议成立一家商贸公司,以其利润保障协会运转。
 
  这一想法被杨少纯和其他会员采纳。目前该公司已由杨少纯等4名扶人协会会员投资完毕并注册,即将对外运作。
 
  协会一位理事介绍,成立公司并非杨少纯在创立扶人协会时就形成的想法,而是在去年10月由扶人协会管理者提出的建议,该管理者也并非扶人协会的首创成员。
 
  扶人协会以公益为名,行经商之实?一位注资者并不在意:“让扶人协会发展起来,所有怀疑都不攻自破。”
 
  (据《法制晚报》)

( 编辑:wang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