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5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中国古代的“朝会”和“议会”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3-19   打印

        古代“两会”是什么样的?古代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的“家天下”,皇帝自称天子,其实他是明白人,知道“一个人拍脑袋”的局限性,于是有了“朝参”和“集议”。“朝参”又叫“朝会”,“集议”也称“议会”——这便是古代中国的“两会”制度。

         “朝参”由皇帝亲自主持,是小范围的。一般在进行重要的人事任免和重大的工作安排、典章颁布时,皇帝都会开“朝会”。有资格参加“朝会”的都是相当于现今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级别的“三公”“九卿”;最低也得是副厅级的正五品官员。到了唐代,“朝参”变成了“常参”,每日或隔日举行,形成制度化。

        “集议”则由“三公”们或地位相当于“三公”的大臣主持,皇帝一般不参加。集议通过的议案都是要认真执行的,与现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功能接近。

        古代“朝会”代表是些什么人?与今日“人大”代表都是普选出来的不同,参加“集议”的人员都是由官方决定和领导推举,代表中并没有普通群众。

        从史料上来看,“朝会”的代表主要有四类:一是相当于今天省部级高官的驻京大臣,实为官僚和利益集团的代表;二是“地方代表”,以分封在外、待遇达到一定级别的列侯为主,列侯都是功臣名胄或其后裔,实为贵族和特殊阶层的代表,这部分代表是不能参加“朝参”的;三是“专业代表”,主要是列大夫、博士、议郎这些专职谏官,这类代表参政议政能力强,因为都是领俸禄的,实为“公务员”群体代表。另外,在需要时还会有“基层代表”。刘弗陵(汉昭帝)当皇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便特别召集60余名地方和基层的代表参会,这类代表以饱读诗书的“贤良”“文学人士”为主,表面看是来自地方和基层,但由于是相当于今省市一把手的郡国国主和地方富豪推举出来的,实为学术界和富人的代表。

        古代中国的“两会”很注重民主气氛,“代表们”敢直抒胸臆,有人甚至敢在“朝会”上当面指出皇帝的不是,如果“代表”总是投赞成票便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可能会遭到皇帝的训斥和查办。

        在“集议”上,议案也很难“一致通过”,有时还会出现“经年不决”的现象。西汉末年的王莽新朝,有一次议会讨论并颁布官员的工资制度,结果集议了好几年,也未能拿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意见。由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导致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拿不到工资,即所谓“皆不得俸禄”,实在罕见。  (据《人民网》)


( 编辑:php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