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2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

来源: 发布日期:2016-10-24   打印

王小丽在座谈会上发言
  1930年,年仅13岁的他自愿参加红军,自此开始了辉煌而又曲折的革命生涯;在红二十五军长征卢氏突围中,他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佯攻任务,掩护主力部队顺利前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等战争中,他视死如归,在多个著名战役立下汗马功劳……
  
  他是上将王诚汉。多年来,他的革命英雄事迹催人奋进,鼓舞人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9月19日,我市在北京举办的红二十五军长征卢氏突围采访座谈会上,记者见到了王诚汉上将的女儿王小丽。乌黑的一头短发,炯炯有神的双眼,说起话来干练利落、铿锵有力……虽已到了花甲年纪,但多年部队生涯的历练,丝毫没有在她身上留下苍老的痕迹。
  
  座谈会上播放的有关“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采访报道的宣传片中,每一张老照片、每一个老画面,都深深触动了王小丽,回想起父亲王诚汉参加长征的经历以及戎马一生的光辉事迹,王小丽想说的很多……
  
  “感触最深的是红二十五军战士们勇敢顽强的精神。”王小丽说,她从小就听父亲经常说到,领头人要永远冲在最前面。在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徐海东和吴焕先两位首长一直冲在队伍的最前线,他们对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即使在最艰苦的时候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过。王小丽说,虽然她没有见过徐海东和吴焕先两位伯伯,但是他们“举着大刀”身先士卒的英雄形象一直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中,时时激励着她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成长进步。
  
  在徐海东和吴焕先的引导下,王诚汉也一直有着格外坚定的革命意志。王小丽清楚地记得父亲曾给她讲过一个发生在卢氏的故事。有一次,父亲在长征路上实在是太饿了,因为年龄太小,当他看到有一户农家老人正在烤红薯时,他就跑过去想吃红薯。当时,那对老夫妻看着年幼的父亲心疼地说:“孩子,你别走了,给我们当儿子吧!”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即便是饥寒交迫,父亲还是果断地拒绝了。“后来,我问父亲,当时条件那么艰苦,你干嘛不留下呢?父亲说,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我知道紧跟着这支队伍,一定没有错!”王小丽说,父亲的这席话打小就深深地影响着她,让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坚定不移跟着共产党走。
  
  抗日战争时期,王诚汉参加了反“扫荡”、白栗坪、佛光峪、龙尾、禹西、伏牛山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参加了桐柏、“两淮”、盐城、鲁南、莱芜、孟良崮、胶东、临汾、晋中、太原、咸阳、秦岭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师长兼军分区司令员、副军长、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西藏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和司令员等职,参加了解放大西南作战、抗美援朝和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父亲的一生辉煌而又光荣!”王小丽说,受父亲的影响,成长在部队大院的她从小就格外向往军队生活。尤为巧合的是,她和父亲一样,也是在13岁那年成为一名军人,“当兵后,父亲对我的要求更加严格,在部队我也养成了很多一生受用的良好品质,激励着我不断成长进步”。
  
  谈到卢氏,王小丽说,她很早就知道,因为父亲经常对她讲那里是他出过汗、流过血的地方,因此,父亲对那个曾经战斗过的革命老区特别有感情,他的一生都牵挂着卢氏老区的发展。“我家里有一块牌匾是卢氏当地乡亲送给父亲的。”王小丽说,父亲非常珍惜这块牌匾,并将它挂在家里醒目的位置。她在很小的时候,也从父亲那里得知,卢氏突围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非常重要的战役,所以,她对卢氏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为此,她在七八年前曾专门到过卢氏,在那里走走看看,感触良多。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王小丽说,这些年随着她年龄越来越大,经历越来越多,她对父亲传承给她的长征精神感触也更深刻。“大公无私,一心为百姓,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时时想着提高个人修养。”王小丽说,这些都是她从父亲身上,从父亲讲给她的长征故事中感悟出来的。
  
  “在新时期,长征精神也要薪火相传。”王小丽认为,长征是一种精神,不管在什么年代,身处什么地方,在做什么事情,这种精神都不可缺少,要让后代多多了解包括长征在内的革命历史,要让长征精神薪火相传,大家一起努力,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

( 编辑:y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