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4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国防科技战线上的父子兵

来源: 发布日期:2016-11-03   打印

戚贤印正在整理回忆录
  我国大漠深处有一支英雄部队,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为祖国砺剑铸盾。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华民族的脊梁更加坚挺。
  
  令人骄傲的是,这支英雄部队里有咱三门峡人的身影。今年78岁的老兵戚贤印曾效力于这支部队二十五载,为新中国的核武器发展贡献了全部青春。10月12日,记者来到三门峡市区某小区戚贤印的家中,倾听他讲述20多年的奋斗历程。
  
  投笔从戎奉献青春
  
  戚贤印的老家在三门峡市湖滨区向阳街道三里桥村。195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学习发配电专业。1961年,23岁的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部队,经过严格训练后,进入了新成立不久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在火力发电厂从事技术保障工作。
  
  当时,我国面临着国际上步步紧逼的核威胁,中国核试验基地于1958年组建,1959年前苏联专家撤走后,国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决定自主研发核武器,大批高校毕业生被分配到了核基地。
  
  “基地电厂是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核基地的各项工作急需用电,但缺乏老技术员,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努力学习。”戚贤印向技术专家请教、在实践中锻炼、向书本学习,一一攻克难关。工作间隙在控制室的角落里席地而坐,有时甚至会累得睡着,一件沾满油污的大衣,一位战友的陪伴,都让他倍感温馨。
  
  随着场区工作的深入开展,地质勘测、线路设计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无论酷暑还是严寒,戚贤印常年行走在戈壁滩上或大山深处。冬天冻得伸不开手,点起柴火取暖却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勘探工作经常持续一个月都不能回家;场区内的条件也十分艰苦,住地窖、蚊虫多、风沙大……虽然历经种种艰辛,但却从未阻止他奋进的脚步。此后,戚贤印又将精力集中于保障地下核武器实验的工程用电和零时测试用电,努力做到万无一失。
  
  多年来,他从基层技术员逐步成长为营级站、团级站的主管领导、技术7级干部,技术、行政一肩挑,为核基地完成许多保障核试验的电力工程及供电任务。时至今日,他仍然能够清晰记起很多业务技术工作的程序和数据。
  
  严格保密埋头奋斗
  
  核试验是项保密程度很高的工作,戚贤印为此奉献了大半辈子,却鲜有人知晓他所从事的事业,连家人也知之甚少。
  
  1964年10月16日,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扬眉吐气的日子,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时,戚贤印正在后方提供供电保障。但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后的3个月内,部队规定所有人不得与外界通信,保密要求非常高。“我的大女儿在这一年9月出生,爱人连续寄来了几封信我也没回,只能往家里寄点钱,还需要把钱和地址交给保卫部门代办。‘失联’的那段时间家人都特别担心。”戚贤印回忆说。
  
  一年后,戚贤印的爱人张冬平随军在基地生活区从事教学工作,距离试验区仍有几百公里。“他的工作在家从来都不说,只告诉我是要到试验场区去。有一年,学校组织教师们去场区参观,经过‘搓板路’的一路颠簸,到了场区后才知道,他工作的地方是多么艰苦多么遥远。”张冬平说,“他有时出发前会交代我家里的许多事情,当时年轻不明白,现在知道了他是怕出意外,因为他一直在做一项危险性很高的工作。”
  
  一次又一次到试验场区去,一心一意为祖国奋斗,换来了万无一失的供电保障。如今,关于核试验的部分工作已经解密,家人渐渐知道了戚贤印25年不曾言说的艰辛,无不心生敬佩。戚贤印却依旧低调行事,他说:“这是我们从事核武器试验的中国军人应尽的职责。”
  
  保障供电不惧艰险
  
  供电保障对核试验的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测试用电一旦出现失误,数据将无法收回,这意味着所做的工作功亏一篑。谈起危险性,戚贤印回忆起亲身参与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试验。
  
  有一次核试验之前,其他部门已经按要求开始撤离现场,作为供电组组长的戚贤印却和战友们逆着人潮往前冲。“那天早上,我们在起爆前两小时赶到了变电所,现场监控运行情况,并对设备进行再次检查,生怕出现任何失误,”戚贤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十分紧张,“随着零时临近,我们都屏气凝神,瞪大眼睛注视着仪表的指示。随着一声巨响,爆炸成功了。变电所内各项仪表显示正常,零前、零时、零后供电情况一切良好,各种测试设备运转正常,我的心才真正放下。”
  
  戚贤印直接参加过10余次核试验,这一次零时他所在的位置距中心爆点最近,“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几个必死无疑。但说实话,当时满心考虑的是圆满完成供电任务,个人安危已完全置之度外”。
  
  除了看得见的危险,和戚贤印如影随形的还有核辐射的威胁。“我们在地下平洞里工作时,有时需要脱掉自己的衣服,穿防护服,戴过滤型口罩,同技术员一起进行操作,有时一待就是几天。虽说穿上了防护服,但也不可能完全隔离辐射,连续的工作之后,头发掉得特别厉害。但是干工作必须要付出!”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一位质朴的老军人兢兢业业、无所畏惧的精神面貌。
  
  子承父业献身国防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1986年,戚贤印转业回到家乡,持续为电力事业贡献力量。与此同时,大儿子戚明江子承父业,在中国核试验基地继续为国防事业效力。
  
  1985年,戚明江从军校毕业后进入中国核试验基地从事核爆测试工作。蘑菇云升起后,他总是戴上防毒面具第一时间冲进爆心搜集数据,污染性很大,也很危险,但他一干就是9年,直到1994年转业回到家乡三门峡。戚明江说:“家人很清楚这项事业的危险性,但还是全力支持我为国防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1998年,时任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副总经济师的戚贤印退休,但仍然时时关注着核试验和电力事业的发展。2008年,他带着家人重回当年奋斗过的地方拍照留念,看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万千。
  
  如今,戚贤印的书桌上摆放着一块纪念牌,“中国核试验基地”的字样熠熠生辉,镌刻其上的蘑菇云凝结着一代人的心血,也承载着老兵献身核试验的难忘记忆。
  
  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翻开一本厚厚的回忆录,这是戚贤印几年前动笔写就的,细细翻看,一位老兵的奉献、坚守与家国情怀跃然纸上:“多年来,我携带着戈壁滩上三件宝(挎包、水壶、破棉袄),跑遍了核试验场区内外,不知穿坏了多少双解放鞋。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未出过任何差错,身上的军装绝对没有白穿。为此,我付出了大半生心血,献出了整个青春年华。”


( 编辑:y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