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1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60年前的三门峡市区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3-01   打印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支援三门峡大坝建设的号召,1956年夏,各行各业的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三门峡,我也是其中一员。

    60年前的三门峡市区是什么样子?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三门峡市区所在地被人们称为上村岭,地势东高西低,三面低洼环水,北有黄河,南有涧河,西为涧河流入黄河的交汇处。上村岭是个半岛,也像一条从磁钟山上爬下来的大鳄鱼,跃跃欲试想扑向黄河。在貌似鳄鱼背的上村岭上,是大片的庄稼地。庄稼地中间,有条五六米宽、数百米长,布满砂石的路面,据说这是解放前国民党修建的临时飞机场的跑道。后来,依托这一路面,我市修建了黄河路。这就是我印象中60年前三门峡市区所在地的原貌。

    那时,当地群众大多没有见过楼房。1957年,市区几幢新楼即将竣工时,城郊百姓成群结队前去看新鲜,亲身体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社会主义新生活。

    原来的陕州老城即现在的陕州公园,1957年起,因被划为三门峡水库淹没区而拆迁。直到1985年,陕州老城一直比较荒凉,从黄河西路坡下直到黄河岸边,大多是荒草瓦砾,只有一座宝轮寺塔(当地群众俗称蛤蟆塔)孤零零地矗立在陕州老城。

    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市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庄稼地里,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从无到有,已经看不清昔日的地貌了。陕州老城遗址更是变成了一座大公园,林木蔽日,花团锦簇,令游人流连忘返。

    我在三门峡生活已经61年了,早已成为地地道道的三门峡人。儿孙们也出生在这里,把根扎在了这里,个人的命运和三门峡这座城市紧紧联结在一起。如今,三门峡全市上下正在掀起三次创业的热潮,愿三门峡的明天更加美好,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 

    (作者系湖滨区离休干部)


( 编辑:c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