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首届三门峡黄河旅游节开幕前,位于陕州风景区内的三门峡博物馆将郭沫若的“诗八章”以及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按1∶1的尺寸镌刻成石碑,分立在博物馆的东西两侧,供中外游客观赏、临摹。
2000年6月,我被调到三门峡博物馆工作,郭沫若苍劲有力的笔体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于是我找来郭老书法相关资料研读诗文内容。这一找不当紧,发现原来已经立了很久的碑刻竟然排列顺序有误。
但“诗八章”的真迹在什么地方?郭沫若已于1978年逝世,其手迹也被有关部门定为近现代文物。文物工作者那种保护文物的强烈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促使我走上了寻觅“诗八章”之路……
1959年7月5日,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到三门峡视察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从三门峡大坝回到宾馆后,文化部门的领导及随行人员想请他题词,但又考虑他一路辛苦劳累,不便开口。省里陪同的同志得知此情后,就向郭沫若请示,他不顾疲劳,慨然应诺。文化馆的同志提早在郭沫若下榻的宾馆餐厅里准备好了笔墨纸砚,郭沫若健步走进餐厅,提起毛笔略加思索,就奋笔疾书。只见他笔飞墨舞,得心应手,笔法雄健潇洒、字迹苍劲优美,不一会儿工夫,“诗八章”一气呵成(原诗真迹附后)。
当时,“诗八章”被书写在四张图画纸上,还有一张为写诗的背景及落款。为什么写在图画纸而不是宣纸呢?笔者就此事曾多次走访当年一些目击者和知情人士。据当年的知情者回忆,当时负责同志交待准备笔墨纸砚的同志要买最好的纸,这位同志不知宣纸、图画纸的用途和区别,因图画纸价格高,便误认为其最好而买回。
据了解,“诗八章”被先后存放在三门峡市文化馆、档案部门和三门峡图书馆。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三门峡市和日本北上市结为友好城市,为向日本友人展示三门峡深厚的历史文化,三门峡虢国车马坑陈列馆专门举办了一期名为“创造乾坤”的文物精品展览。“创造乾坤”四个字就源于郭沫若的“诗八章”。文物展后,“诗八章”从三门峡图书馆被移至车马坑陈列馆保存。后由于多种原因,“诗八章”变得残缺不全。
后来,我颇费周折,终于将“诗八章”找全,不过它已有多处伤残,还有10个字无法辨识,尽管如此,我还是激动地落下了热泪。为保护近现代文物遗存和“郭体”书法艺术珍品,不让三门峡人留遗憾,在征得上级领导同意后,我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一家技术全面的书画装裱店,将这几张破损严重的“诗八章”,经过去皱、除污、防腐、防潮处理,夹装在有垫层的玻璃镜框中保存。
2005年9月28日,全套五张郭沫若的“诗八章”真迹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虢国车马坑陈列馆的展厅中,并于当年10月1日正式与游客见面,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吸引了不少中外书法爱好者。
2002年6月,因工作调动,我到三门峡虢国车马坑陈列馆工作,这是一个和三门峡大坝几乎同时修建的陈列馆。我了解到,郭沫若与陈列馆的建设还有一段渊源呢。1956年到1957年,为配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城市建设,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夏鼐和安志敏的带领下,组织全国几十名考古工作者,在三门峡库区上村岭北部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清理挖掘古墓葬234座、车马坑3座、马坑1座,出土各类文物9179件。到三门峡视察的郭沫若断定为西周晚期的墓葬后,立即向周总理作了汇报,并建议对编号为l727号车马坑进行“原地、原址、原貌保护”。正是有了他的这个建议,才使1727号车马坑遗址得以保存。后来,三门峡虢国车马坑陈列馆便在此遗址上建成。此后,郭沫若根据虢国墓地出土的器物,写下了《三门峡出土铜器二三事》一文,在《文物》杂志1959年第1期发表,对研究三门峡虢国墓地的年代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作者系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原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