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草印花是三门峡陕州区一种独特的印染技艺,与当地的地坑院、虢州澄泥砚一起被誉为“陕州三宝”。 这种相传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古老印染技艺,只在民间流行,不为官方文字记录,所以在民国初期几近失传。近几年,经过以朱秀云为代表的民间艺人的潜心研究和试验,才使这种技艺重现天日,迸发出新的活力。尤其是在2011年,捶草印花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全国独一无二、极具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印染技艺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朱秀云今年67岁,小时候穿过“土布捶草印花”做成的衣服,对这种古老的印染技艺有着特殊的感情。从2008年开始,她通过走访多位老人,虚心拜师学艺,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捶草印花技艺。
在陕州地坑院文化景区的七号院编织刺绣院内,朱秀云表演的捶草印花技艺总能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叫好连连。用棒槌敲打从田野里采来的草叶,草叶的汁液慢慢渗进棉布中,一会儿工夫,草叶形状的图案就印染在布上。两片、四片、八片……草叶依次排列起来,叮叮咚咚一阵子后,一块花布就成了。各种各样草叶形状的图案呈现在彩色的土布上,充满自然的韵味,样子十分喜人。朱秀云用捶草印花技艺制作出的床单、围巾、手绢等用品与饰品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令游客爱不释手。
捶草印花技艺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如果仅仅用它来赚钱,朱秀云心有不甘,她最大的心愿是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并将这种技艺传承下去。朱秀云告诉记者,跟着她学习捶草印花技艺的人并不多,而且年龄一般偏大。去年,一个跟她学了几年的年轻人技艺还没完全掌握,就开始自立门户,让朱秀云有点不解,她担心徒弟们学艺不精而损了捶草印花的名声。
王润玲今年61岁,是朱秀云最得意的徒弟,在地坑院里和朱秀云一起制作捶草印花。30岁的刘菲3年前跟着王润玲开始学习捶草印花。“这种技艺是细致活儿,做一个成形的商品太慢,收入又低,有时候敲上一天棒槌,到晚上手都肿了。现在结婚有了孩子,卖几个商品根本顾不住生活开支,就不再做了。”刘菲无奈地说。
为了让捶草印花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陕州地坑院营业后,当地政府曾无偿为朱秀云等民间艺人提供窑洞,供她们在里面制作,向游客展示捶草印花技艺。为了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化、民俗技艺,朱秀云又个人出资办起了陕州地坑院民间艺术馆,并免费对外开放,无偿授徒传艺。去年朱秀云联系附近学校的20多名孩子来到地坑院体验,培养孩子们对捶草印花的兴趣和爱好,并开展捶草印花进校园活动,在课堂上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学习这种技艺。朱秀云还到过加拿大、维也纳等地就捶草印花技艺参加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朱秀云非常渴望这门手艺后继有人、发扬光大,但是如何才能真正传承,她也有些迷茫。
“虽然通过一定的技术等复原了捶草印花的传统流程,制作了一些日用品。但如何让捶草印花技艺为当代所用是捶草印花面临的一大问题。”三门峡市陕州区文化馆馆长张琦认为,捶草印花传承不仅仅是表现在恢复制作技艺、培养传承人方面,也不单单是传统技艺传承人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而要与各行各业的专家合作,吸收专业设计(团队)力量,在设计简单的生活日用品之外,探索传统技艺多用途的开发利用,相信这门传统的技艺定会发扬光大。
( 编辑:ljx ) |
捶草印花如何更好传承?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3-10 打印

- 上一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有人
- 下一条:粗心乘客遗落钱包 众人帮忙顺利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