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8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难以割舍的兄弟情缘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3-30   打印

《中国青年报》刊登长篇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平常事足以体现我们时代最美好的思想、最高尚的风格。党的教育,在我们心里开出了多少最芬芳的共产主义鲜花?你数不清!这种思想使人们创造了多少共产主义大协作的奇迹?你数不清!但是这种平凡而伟大的事情,却每天都在你的身边发生……”196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发长篇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讲述了党政军民及相关部门全力协作,抢救六十一个中毒民工生命的事件。该通讯发出后,先后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及全国各级各类媒体转载,并被改编成电影、话剧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故事还入选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当年这场“千里急救”虽然发生在山西省平陆县,却与三门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年是三门峡市建市60周年,为了追忆当年为三门峡大坝和城市建设出过力的人们,同时了解这一重大事件的幕后故事,近日,记者采访了该事件发生地——平陆县常乐镇张家沟村的一些村民和了解此事的三门峡市民,一起追忆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援救,以及多年来三门峡与平陆两地群众间难以割舍的兄弟情缘。
 
  “当年这些民工就在我们村修路,我在修路民工队里当保管员兼司务长,对整个事情的经过比较了解……”3月20日,在平陆县常乐镇张家沟村,84岁的张木森老人告诉记者,“1957年,党中央决定在黄河三门峡段修建第一座水利枢纽,当时,与三门峡隔河相望的平陆人民对此项工程也充满了信心,并且还有好多人都参与了大坝建设。”
 
  张木森回忆,1960年初,按照上级指示,要修建一条从芮城风陵渡到平陆南沟的省级公路——风南公路,作为支援三门峡大坝建设的重点公路,用来运输物资。于是,平陆县委、县政府从各乡镇抽调精兵强将,分批划段修筑公路。2月2日,正在该公路张家沟段劳动的80多名民工吃过晚饭后,突然觉得头晕眼花、胃部灼疼,继而呕吐不止,随后,有61名民工昏倒在地。工地负责人立即将这一重要情况向平陆县委作了电话汇报,县领导高度重视,马上开展救援。在给民工喝下熬制的绿豆汤、甘草水和注射有关药物后,中毒民工的情况并未好转,要救他们的命,必须马上使用特效药二巯基丙醇。于是,县领导决定兵分几路,到侯马、临汾、运城和黄河对岸的三门峡市去寻找二巯基丙醇。“尽管在三门峡没有找到二巯基丙醇,但三门峡人民一直在积极想办法,给予了很多帮助,我们很感动!”张木森老人深有感触地说,“从建设三门峡大坝到现在,我基本上每年都会去一次三门峡,这么多年,城市的变化非常大,很漂亮,特别是那里(三门峡)的人,都很朴实、很热情!”
 
  和张木森老人一样,家住张家沟村的张起刚说起关于三门峡的事,也是激情满怀。他介绍,村里发生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食物中毒事件时,他才16岁,正在上学,当时就知道那些民工修路都是为了支援三门峡大坝建设,近些年来,愈发觉得平陆和三门峡两地群众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平陆县与三门峡市仅一河之隔,平时家里需要买东西或准备乘坐火车出远门,张起刚都会到三门峡,因此,他一直都很关注三门峡的发展。说起湿地公园、文博城、三门峡南站等,他都了如指掌。“现在我不仅有许多亲戚朋友在三门峡工作,而且平常我们有个头痛脑热的,都会去那里看病,三门峡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张起刚说。
 
  在平陆县采访时,一些群众告诉记者,当年平陆的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是为了支援三门峡大坝的建设,而三门峡这么多年的发展也影响并惠及了平陆人民,特别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2014年获国务院批复之后,三门峡和平陆的联系和协作更加紧密,这种兄弟般的情义会一直延续下去。他们都希望三门峡发展得越来越好,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3月23日,在三门峡市区文明路东区,说起当年帮助平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寻找特效药的事,时任三门峡市商业局医药科兼财务科科长的王松印记忆犹新。今年87岁的他回忆,当时已是深夜了,两名平陆的同志夜渡黄河来到三门峡,找到三门峡市原商业公司领导,说是需要特效药二巯基丙醇。当时各级部门对药品控制非常严格,这种特效药都是按计划配发的,只有医药专柜才有。得知对方急需这种药救人,接待平陆同志的领导非常重视,立即与相关负责人员联系。经过一番查找,专柜里没有这种药。接着,他们又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这种药,但得到的回复是最快也得一两天。因为时间紧迫,两位平陆的同志当夜便返回了。“尽管当时在三门峡没有找到特效药,但我们为了援救阶级弟兄一直积极奔走协调,从商业公司到医药专柜的工作人员,顾不上晚上休息,都在尽最大努力想办法找药,真的体现了三门峡和平陆‘兄弟有难,倾心支援’的不解情缘。”
 
  时至今日,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故事已经过去了50多年,了解或经历过此事的三门峡人大都年逾八旬,然而,当记者提起此事件时,他们依然激情满怀、记忆犹新。相信,不仅是他们对当年为了建设三门峡大坝而付出辛劳的人们难以忘怀,所有三门峡人都将铭记这种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编辑:lj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