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从郑州大学刚到三门峡,有个朋友约我去看三门峡大坝。当时我只在书本上看过三门峡大坝,知道它是中苏联合建设的一个项目。
要去看黄河第一坝,心情当然是无限澎湃了。
![]() 我们来到一个叫“会兴车站”的地方,坐上了“小火车”。车上坐着男男女女,大家“熟”得烫手似的:睡得怎么样,吃得怎么样,左邻右舍有啥事儿……鸡毛蒜皮的事装了一火车。有的人不爱说话,上了火车就开始打“交公粮”。有个别妇女低头飞针走线,织着毛线衣。
小火车行驶了约30分钟就停下了,车厢里一阵骚动,到大坝了。我随着上工的队伍下了车,来到坝上向北放眼,方圆数十里的峡谷里归聚着一泊湖水,天上白云、对岸树影、坝上游人全都倒映在水面。
电影上看过的滚滚黄河、传说中的黄河天险,在这里全然不见。心里顿生疑惑:黄河原来并不汹涌啊。
朋友大嘴一撇、长臂一挥:请看下面。
顺着长臂俯瞰坝下,似有浊浪滔滔、黄色水柱如林。走过大坝来到山西,陡峭的崖下有石阶下延,一步一步挨下去时,就有星星点点的雨珠打来,越往下走,雨珠变成了雨帘,秋装外套立刻湿了一层。
坝下有一长堤,直通中流砥柱石。我提着胆慢慢靠近它,在一步之遥处,顾不得脚下湿不湿了,与中流砥柱石促膝相坐,细数它身上的千疮百孔,那是岁月与风雨的磨砺!黄河的惊涛骇浪卷走了巨石无数,而这块奇石却能稳如泰山屹立至今。看着中流砥柱石,思绪如浪花翻飞……很久很久以前,黄河水在三门峡一带最急最险,三门峡的河底横着一道高高低低的岩石,天长日久被急流冲开三条通道——“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由此而生。船只经过三门峡时,汹涌东下的黄河急流以万马奔腾之势,直对砥柱山冲去,船只触礁难行,多少人仰望苍天欲哭无泪。又不知过了多少年,黄河上有位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时,突然间狂风大作,巨浪滔天,云飞雾卷,眼看行船要被风浪推向岸上的岩石,老艄公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然后纵身跳进激流。老艄公搏激流、导行船,使一艘艘船只脱险而去,而他却变成了一座石岛,永远地昂头挺立在激流中。过往行船以石岛为船标,再无险象发生,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它赞为“中流砥柱”,也叫“朝我来”。
水浅时它会露出水面两丈多;涨洪时,永远涨不过它的头顶。中流砥柱这座奇石巍然于三门峡大坝,成为峡谷的标志,为百姓传颂。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载:“砥柱者,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于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2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守候在它的脚下。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以我从“万里黄河第一坝”而来为自豪。每次有朋自远方来,我都会用充足的时间去陪他们看大坝。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三门峡大坝依然屹立在黄河之上,成为不朽的丰碑;而中流砥柱,挺立华夏千秋,成了一种永不褪色的精神向往。
(作者系三门峡市作协主席)
责编:徐伟 ![]() ( 编辑:徐伟 ) |
永远的“中流砥柱”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4-14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