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27日,《河南日报》二版《砥砺奋进的5年·脱贫攻坚蹲点手记》栏目刊发了《挪出穷窝搬入县城开启新生活》一文,描述了卢氏县杜关镇草店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帮助贫困户“拔穷根”的情况。现予转发。
卢氏县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是对当地山区的真实写照。这种情况下,易地扶贫搬迁成为帮助贫困户“拔穷根”的一项重要举措。
6月24日傍晚,卢氏县杜关镇草店村的贫困户刘伍长一回到村里,就有不少村民来串门了。
“伍长,听说你在县城里分了一套房子?”一名村民开门见山地问。
“是哩,在西城安置社区,10楼,100平方米,听说是三室两厅,还带电梯,可不赖。”刘伍长说。
“那你这一大群羊咋弄,住到城里没法养羊吧,听说城里花销大着哩!”另外一名村民充满疑虑。
“羊就不养了,社区边上建有工厂,可以去上班,还可以种蔬菜。城里机会多着呢,只要正经干,肯定没啥问题。”刘伍长停顿一下说,“俺家俩娃都在外地上班,住县城他们回来也方便一些。”
54岁的刘伍长是草店村的能人。十多年前,他贷款买了一辆面包车在县城跑出租,没想到出了车祸,车报废了,人也住院大半年。俩孩子还在上学,刘伍长一下子成了贫困户。没办法,他又回到村里,养起山羊。这几年,在驻村第一书记张文晓和工作队的努力下,草店村建起了集中养殖小区,鼓励养殖大户扩大规模,带动贫困户增收,让刘伍长钱包鼓了起来。
收入增加了,两个孩子也参加工作了,刘伍长底气足了。去年,在村里统计易地扶贫搬迁目的地时,他作出了大胆的决定:搬到县城去。
在草店村,和刘伍长作出同样选择的,还有贫困户李金立。李金立一家6口人,属于典型的深山独居户,住的房子是土坯房,房龄超过50年。他说起要搬到县城的原因是,“两个娃都在上学,县城条件更好些,学上好了,就不会受穷了”。
“拔穷根,挪穷窝”,阻止贫穷代际传递,正是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目的。卢氏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文峡说,卢氏县属于典型的山区县,生态保护区、山洪灾害频发区和地质灾害区分布广泛,目前仍有1/3的人口居住在土坯房中,易地搬迁成为贫困深山区群众脱贫的必由之路。卢氏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统筹谋划,创新供地方式,加快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进度。
卢氏县扶贫办提供的数字显示,“十三五”期间,该县需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353户36741人,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58.2%。目前,县里主要采取城区安置、园区安置、乡镇安置、景区安置和中心村安置五种形式,贫困户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任一种安置方式。搬迁资金全部由政府承担,贫困户不再自筹资金。
6月26日下午,在卢氏县城的西城安置社区,记者看到11栋11层高的住宅主体已全部完工,建成后可提供住房1180套。本月中旬,首批8栋安置房通过现场随机抽号的方式直接分房到户,全县550户贫困户喜获新房。他们期待着,搬入县城后能开始新的生活。(《河南日报》记者 尚杰)
编辑:李攀攀
( 编辑:李攀攀 ) |
挪出穷窝搬入县城开启新生活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6-28 打印

- 上一条:养羊脱了贫 还要当老板
- 下一条:汽车装备制造 推动产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