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4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7-04   打印
  黄河三门峡医院的“王”字楼是一幢有历史的老楼,几经修整升级,记录了一代又一代黄河三门峡医院员工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懈追求和默默奉献,见证了豫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我与“王”字楼结缘,始于儿时随母亲值夜班,母亲当时是黄河三门峡医院检验科的一名员工。记得当时二楼楼道的灯光不算明亮,甚至带着几分昏暗,一直向病房方向延伸。天黑后,这里充满了漫长的寂静,这种寂静也常会被骤然响起的电话铃声打破,随后便是母亲在长长的走廊里来回穿梭,或是在一桌瓶瓶罐罐和仪器前忙碌。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感到莫名的紧张,因为母亲严肃的表情告诉我,又有急诊病人需要她争分夺秒地工作了,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与疏漏……
 
  缘定“王”字楼,则是在我入职黄河三门峡医院后。我所工作的儿科病房在二楼最南端,14个病室40余张病床,不到15平方米的操作间和护士站是我的职场空间。此起彼伏的幼儿啼哭声、口罩和来苏水也无法阻挡的特殊气味、护理操作时身边经常环绕着患者家属焦虑、痛苦甚至不信任的目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儿时“王”字楼带给我的那份亲近感。直到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一位体重不足1600克、曾3次挣扎在生死边缘的早产儿,在我们特护小组连续28天的精心护理下,终于痊愈出院。其父母带着双方老人送来锦旗以示谢意,我才蓦然发现,在这座本以为十分熟悉的“王”字楼里,还有更多需要重新认识的内容。
 
  8位医生、12位护士组成的儿科团队,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尤其是在秋冬季患儿多时,在一个正常班也有可能延长几个小时的情况下,我们依然耐心地与形形色色的患儿家属沟通,依然认真书写病历和护理记录,即便头一晚加班至深夜,次日照常参加业务培训会……直到此时,我才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敬业、奉献、责任、团结。“王”字楼带给我的这些感受,正悄然影响着我的职业观念,拓展着我的视野,激发着我的工作热情。
 
  带着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我暂时离开了“王”字楼,调整到位于医院西南角的脑外科工作。同样的岗位,却已是不同的服务对象和工作要求。有了“王”字楼里4年的历练,再加上新团队的支持与帮助,我很快胜任了新工作。
 
  再回“王”字楼的我又回到了儿科。作为儿科护士长,我将肩负起比以往更大的职责,尽最大的努力为这个优秀的集体添砖加瓦。“王”字楼里的故事依旧,但当年的心灵悸动开始渐归于平静,取而代之的则是沉稳与理性。因为,此时的我需要时时倾听诸多患儿家属的意见以及护士姐妹的心声,以形成有效的引导与协调;我需要及时化解突然出现在护患之间的紧张气氛,以达成双方的理解与沟通;我需要认真督导护士们积极配合科室医生的诊疗,以确保医嘱的准确与严格执行;我需要不时组织护理工作的自查自纠和业务学习,以获得护理技能和质量的稳步提升……
 
  随后不久,我遇到了人生的一次大转折,从医疗岗位调整到行政岗位。没任何经验的我一切从零开始,熟悉文件、研读应用文写作规范、草拟文案等,很快,我就能独当一面了。这一段经历又为我的人生字典增添了自信与从容、隐忍与内敛、大局与襟怀、责任与担当等内容。
 
  后来,我再次搬离了“王”字楼,但在医院的每一天,都要路过这幢熟悉的老楼。上班路上的喧嚣浮躁,可以在长长的走廊里得到荡涤,让我带着一份沉静走向岗位;下班时,满心疲惫可以在这熟悉的环境里得以消解,带着一份充实回到家里。
 
  随着医院事业的发展,如今,“王字”楼即将被一座花园替代。我想,或许这正是其最好的归宿。在我看来,“王”字楼的价值不仅在于它60余载的历史,更在于留给曾经在这里辛勤付出的每一位职工不朽的记忆和品质的传承,也让黄河三门峡医院一代又一代工作人员得到精神的洗礼。(张永红)

( 编辑:徐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