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近日召开的全省金融扶贫工作现场会上,省长陈润儿强调,要在全省推广卢氏经验,切实把金融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近日,《河南日报》记者和本报记者联合组成省市党报融媒采访小组,深入卢氏乡村,对贫困户、驻村干部、合作社、扶贫企业等进行深入采访,用鲜活的细节和精彩的故事,展现卢氏金融扶贫模式运行以来给卢氏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给卢氏扶贫产业发展带来的喜人局面,同时推动党报共同行动计划进入实质实施阶段。自今日起,《河南日报》和本报同时推出采访小组采写的金融扶贫看卢氏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 贫困户杨小良种植的苦瓜迎来了大丰收。 聂金锋 摄 本网讯:(作者:《河南日报》记者 吴烨 成利军 本报记者 陈林道 葛洋)7月10日,卢氏沙河乡果角村骄阳似火。贫困户杨小良与村民一起,正在蔬菜基地大棚中摘收黄瓜和苦瓜。
“6月8日至7月9日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杨小良就在自己承包的1亩多大棚里摘了黄瓜7884斤、苦瓜4500余斤,价值1.5万元。这让半辈子没见到这么多钱的杨小良高兴坏了。”由村里部分贫困户组成的腊梅合作社负责人马红军说。
杨小良之前因股骨头坏死,一度卧床不起,生活十分困难。他想通过发展产业脱贫,可苦于一没资金、二没技术。
今年2月,沙河乡与河南信念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由信念集团抵押资金、合作社进行贷款,建设各类生产基地,发展种植、养殖业,由此拉开了卢氏县金融扶贫试点工作的序幕。
沙河乡乡长彭光瑞告诉记者,沙河乡有480户贫困户2100余人,单靠贫困户自身可能很难通过贷款发展产业脱贫。所以他们成立了合作社,让信念集团这样的企业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利用产业带动模式,真正变“输血”为“造血”,让企业带领贫困户增收。
彭光瑞说:“现在卢氏推行金融扶贫,有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和产业支撑四大体系作保障,贷款非常便捷。通过扶贫企业担保,由贫困户组建的合作社直接向银行申请贷款,快的三四个工作日贷款就能到手,而且政府还提供贴息。”沙河乡目前成立了16个合作社,累计贷款5000万元左右。
“扶贫贷款不仅手续简便,而且效率高。”马红军说,“我们3月中下旬提出申请,4月初就拿到了150万元贷款,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有了资金的‘活水’,我们合作社种植了苦瓜、黄瓜等农作物,每个大棚一年轻轻松松就能挣五六万元。”
在东明镇的当家村,贫困户张志强曾经非常纠结:县里有政策可以让贫困户免抵押、免担保,政府贴息贷款5万元。但是他却不知道,这钱贷回来怎么用。而当地养殖龙头企业河南昊豫公司负责人尹志平一度也很纠结,公司主打产品卢氏鸡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鸡蛋和鸡肉都供不应求,但是由于缺资金、场地,扩大养殖规模进展缓慢。
经过当地政府牵线搭桥,双方各自纠结的难题现在都解决了,靠的就是“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在政府支持下,当家村成立了养鸡合作社,像张志强这样的贫困户以各自的免抵押、免担保贷款5万元入股,共筹集资金200多万元。合作社和昊豫公司统一使用这笔资金,公司建立鸡舍、投放鸡苗,提供饲料和技术支持,合作社负责日常饲养。
当家村49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每户贫困户每年不仅可以获得每亩48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还有3000元的固定股金分红,以及每个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如果鸡养得好,收入还会增加。目前,当家村的贫困户每年收入在两万元左右。
尹志平介绍说,目前该公司已在该县14个乡镇成立了38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每个合作社能养殖5万只卢氏鸡。
沙河乡和当家村的变化,只是卢氏金融扶贫模式发挥巨大效应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年初至今,卢氏全县新增扶贫贷款是去年的7.5倍,其中4家龙头企业新增贷款2.8亿元,149家合作社新增贷款2.2亿元;有4017户贫困户获得贷款6.65亿元,从而走上产业脱贫之路。
责编:徐伟
( 编辑:徐伟 ) |
血脉通了 脱贫快了
——金融扶贫看卢氏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7-11 打印

- 上一条:群众文艺演出助力三门峡竞演《魅力中国城》
- 下一条:三门峡市巡察办主任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