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李博 )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中,他带领士兵参与救灾3个多月;2010年8月,他带着200多名士兵,在甘肃天水冒着生命危险填补堤坝缺口;他投身军营20多年,因表现突出,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如今,转业后的他又驻守贫困村,扎根基层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他就是三门峡市信访局职工、今年43岁的退役军人刘均永。
![]() 7月24日下午5时许,记者见到了这位战斗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老兵”刘均永。
忙碌一夜和战友扎了182顶帐篷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一时间,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很多热血男儿都希望到第一线参与救援工作,作为军人的刘均永也不例外。
5月15日,刘均永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从千里之外的三门峡立即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开展救援工作。“按照上级安排,我们部队驻守在重灾区之一的德阳市汉旺镇,任务是尽快把这里的应急设施建立起来,让受灾群众恢复基本生活。”刘均永说,他们是5月17日晚上抵达汉旺镇的,当时灾区那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场景,至今难以忘记。
在地震灾区的3个月,刘均永和战友们每天都肩负着沉重的任务。“印象最深的是5月20日一个晚上,我们扎了182顶帐篷的经历。”刘均永回忆说,当时受灾群众住的都是用木棍临时搭建的木棚子,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5月20日下午4时许,在拿到援助帐篷后,根据上级安排,他立即带着60多名士兵开始平整土地,准备扎帐篷。“天黑的时候,土地已经平整好,我们简单吃过饭后,就连夜开始扎帐篷。”刘均永说,大家几个人一组,经过一整夜的奋战,第二天一大早,182顶崭新的帐篷全部扎好,村里700多名村民住上了结实的帐篷。
在灾区,无论多苦多累,刘均永和战友们都毫无怨言,能为受灾群众多做点事情,是他们共同的目标。“我们是8月24日离开灾区的,看着一排排刚建好的整齐的过渡性板房,还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心里踏实了不少。”
连续奋战7小时堵住百米堤坝缺口
在刘均永2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参与的各种救援工作非常多,除了汶川地震救援,另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甘肃某村庄填堵堤坝缺口的经历。
2010年8月,甘肃省天水市东岔镇一村庄遭遇罕见的暴雨侵袭,随之而来的大洪水对位于该村庄上游的一个堤坝造成严重威胁,随时可能有决堤的危险,村庄300余人的生命和财产危在旦夕。在接到请求救援的消息后,刘均永所在的部队立即派出200余名士兵,由时任营长刘均永负责,火速奔赴东岔镇。刘均永等抵达现场时,洪水即将冲破100多米长的堤坝。当时,身处堤坝旁边的他们面对的是滔滔洪水,为了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却毫不畏惧,按照既定方案,在每个人的身上拴好保险带后,用木材、钢管等材料编织防洪网,不断投向堤坝缺口。1个小时、2个小时、3个小时……在连续工作了7个小时后,堤坝缺口终于被堵住了,刘均永和他的战友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随后的两天,刘均永和战友们又进行了堤坝加固,以确保万无一失。在出色完成了任务后,他才安心地睡了一个囫囵觉。刘均永因为在此次抢险中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而这是他第三次获得此项荣誉。
“现在回想起来那次救援确实很惊险,每个人都面临着生死考验,好在救援措施得当,大家团结一心,不畏艰险,圆满完成了任务。”说到这儿,刘均永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驻村扶贫脱贫攻坚“战场”上再立新功
2015年1月,在部队服役23年之久的刘均永转业,被安置到三门峡市信访局工作。2016年5月,刘均永作为市信访局派驻的工作队队员,驻守该单位对口扶贫村——湖滨区交口乡富村。
“如果说抗震救灾是一次战斗的话,那么脱贫攻坚就是一场持久性战役。”刘均永说,在他看来,脱贫攻坚更需要以十足的精气神,全员持续发力,才能打赢打好这场战役。多年的部队经历给予了他坚强的意志,让他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会退缩,所以,他有十足的信心能够做好精准扶贫这项工作。
驻村后,刘均永不仅深入村民家中,了解其家庭情况,还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抓好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一是大力发展扁桃基地产业,二是成立绿菠蔬菜合作社,为城市提供蔬菜。”刘均永表示,扁桃生产是富村的一个特色,他在之前的基础上,决定拉长产业链,发展吃住游一体化项目,而扩大蔬菜生产,可以发挥富村距离城区较近的优势,发展城郊蔬菜种植,为城市提供新鲜蔬菜。
“目前,村里的两个产业发展得都不错。”刘均永说,时下正是扁桃成熟的时候,村里的游客明显增多,村民的钱袋子也比以前更鼓了。另外,村里通过流转土地,截至目前已经新建了6个蔬菜大棚,根据规划,下一步还要建设十几个,“前景应该非常不错”。
采访结束时,刘均永坚定地表示,只要扑下身子实干,啥事都能干成。
( 编辑:徐伟 ) |
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老兵”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7-26 打印

- 上一条:我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 下一条:张子枫出任三门峡旅游形象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