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6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秦治章:梅花香自苦寒来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8-09   打印
  本报讯:()秦治章是卢氏县横涧乡横涧村人,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带领村民勤劳致富,使全村成为全县有名的富裕村;他所创建的“中国豫西梅花研究所”,30多年间先后取得了南梅北移、风土驯化、抗寒驯化三项科技成果,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引起轰动;他培育的60余个抗寒梅花新品种,让世代生长于南方的梅花在北方落地生根。目前,秦治章的梅花基地已达500亩,带动农户60余户参与梅花种植,解决闲散劳动力就业100余人……秦治章用军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谱写了一曲艰苦创业的感人篇章。8月1日,记者采访了秦治章。
 
  担任村支书,致富创佳绩
 
  1963年,18岁的秦治章应征入伍,在解放军驻西藏某部队服役,曾任班长、副排长等职务,并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由于表现出色,入伍第二年他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8年,秦治章退伍回乡,想在农村大干一场的他被家乡的穷困惊呆了:成年人每人每天只有1斤不到的口粮;干一天农活只挣8分钱;烧柴得走几十里的山路去挑……
 
  1969年,秦治章被推选为横涧村党支部书记,他给自己定下了“三年扔下挑柴担、五年不吃‘返销粮’”的工作目标。他率领群众打机井10余口,修建小型水库3座、水渠1条,彻底改写了横涧村“吃水靠担吃饭靠天”的历史;他推行科学种田技术,大面积提高农作物产量,使村民家家户户有余粮,并将本村的优质土豆远销至新加坡,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他引导群众种植苹果树、嫁接枣树,使全村建成苹果园16个、枣园8个,植树造林200余亩;他带领群众发展养殖业,从东北、湖南购回优质长白猪、花猪,建成全乡最大的养猪场;他主导群众发展服务业,开办卫生所、染房、粉房、豆腐房、缝纫店、修理店等,使群众不出村就能购买到生活必需品。
 
  秦治章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几年间,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全村群众实现了连年增收,使当时的横涧村由过去的贫困村跃居为全县的富裕村,他也因此获得“卢氏县十佳党支部书记”的荣誉称号。
 
  踏上育梅路,开辟新天地
 
  20世纪80年代初,看到村里的群众都富起来了,一向爱钻研的秦治章想起了当年在部队读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时,自己天天想着种植梅花的情景,便产生了种植梅花、创建农村特色项目的念头,于是他辞去了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踏上了育梅之路。
 
  尽管秦治章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育梅之路比他想象的要艰辛得多。起初,他带着家里仅有的积蓄,到洛阳、郑州、北京等地,寻找梅花品种,遇有好品种,他就买回几棵栽在院子里。因不懂种植技术,每次带回来的梅花苗一到冬天就成批死掉。但他没有退缩,坚持外出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秦治章找遍了全国的产梅基地,终于在武汉磨山植物园见到了有“中国育梅之父”称号的赵守边先生。在赵守边的精心指导下,他终于养活了几株抗寒梅花,为此秦治章兴奋得几天睡不着觉。
  1984年,秦治章在横涧村创办了“中国豫西梅花研究所”。他先后拜中国梅花栽培专家赵守边、国家工程院院士陈俊愉为师,经过名师指点和自己多年的钻研,他所创造的南梅北移、风土驯化、抗寒驯化三个研究成果先后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并引起轰动,改写了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不能种植梅花的历史。南方梅花在零下3度不会开花,零下7度不能存活,而秦治章所培育的梅花新品种,抗寒能力均达到零下25度,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现在,秦治章所培育的梅花优良品种已被引种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反响良好。在首都北京的什刹海风景区、龙潭湖、中山公园和天安门广场、钓鱼台国宾馆等30多处景点和重要场所,均移栽有秦治章培育的梅花;在无锡、昆明、南京、武汉、乌鲁木齐、西宁、西安、郑州等城市也移栽有秦治章培育的梅花。
  创业不歇脚,愿景在前头
 
  秦治章富裕起来了,当地群众都风趣地称他为“梅花大王”。目前,他所创建的中国梅花豫西研究所年产盆梅260种1万余盆,梅花成品、半成品苗木70余万株,总产值超千万元。
 
  在扶贫帮困、抗洪救灾、修桥修路、学校建设上,秦治章从不吝惜自己的钱包。多年来,他为村里修路、铺设自来水管道、建学校等出资近5万元,受到了全村群众的一致好评。横涧村的村民小张家境贫寒,父母长期有病,因缴不起学费辍学在家,秦治章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他送去了1000元现金,使小张重新回到了校园。
 
  近年来,秦治章共投入资金5万余元,帮助多名退伍军人走上致富之路。每逢“八一”建军节、春节,他总坚持到该乡的驻军和困难优抚对象家中进行走访,累计带去慰问金12万余元,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
  谈及多年来的创业感受,秦治章总是风趣地说:“成绩属于党和人民,属于‘解放军大学’的培养。”秦治章表示,今后打算带领更多的父老乡亲发展梅花产业、共同致富;把家乡建设成梅花村、梅花乡、梅花旅游风景区;举办梅花节,“以花为媒,唱响经济交响曲”,为该村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 编辑:徐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