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张为民:做好脱贫攻坚“排头兵”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8-09   打印
  本报讯:(记者 刘晨宁)时值盛夏,陕州区西李村乡泉沟村绿意葱茏,一条整洁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内,玉米、朝天椒、板蓝根等作物蓬勃生长。“今年夏天有点偏旱,帮助群众灌溉保墒是目前的重点工作,不能让乡亲们一年的心血白费……”说话的人叫张为民,是泉沟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退伍老兵,数十年来,他扎根故乡,一心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张为民今年51岁,西李村乡泉沟村人。1987年,21岁的他应征入伍,在济南军区某部队服役,因表现优异,曾两度获得“优秀士兵”荣誉称号,1990年年底复员回乡。
 
  “复员后我先去南方打了1年工,因为思念家乡和亲人,1992年就回家了。”1995年1月,张为民开始在泉沟村两委任职,当年7月入党,随后,他历任村委委员、支部委员和村委会主任,2014年至今任泉沟村党支部书记。22年间,张为民兢兢业业、处事公道,始终把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赢得了大家的普遍尊重与信任。
 
  据张为民回忆,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还需要交公粮。由于泉沟村经济基础薄弱,村民收入有限,个别人对交公粮一直有抵触情绪。“交公粮时,我每天6点多出门,挨家挨户给大家做思想工作,自己找来车帮村民把粮食运到乡里。”张为民笑着说,“可能大家心疼我跑来跑去太辛苦了吧,后来都比较理解配合,我的工作也越来越顺了!”
  自从担任泉沟村党支部书记后,张为民更加一心一意为村民服务。“群众信任我,我才能干了这个村支书,当然要更加努力工作,绝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泉沟村有耕地2700多亩,以粮食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仅有朝天椒。交通不便、干旱少雨是制约泉沟村发展的两大因素,加上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该村种植业收益连年减少,贫困发生率较高。据张为民介绍,泉沟村在2015年被定为省级贫困村时,全村185户680人,贫困人口就有124户370人。
 
  针对泉沟村的实际情况,张为民召集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反复研究讨论,最终制定了“种养产业富民、基础设施兴村”的脱贫发展思路。除了继续发展朝天椒种植和规模化养羊外,2016年,在张为民的鼓励带领下,124户(其中包含80户贫困户)村民调整种植结构,种植了700多亩板蓝根。“板蓝根对水肥条件要求不高,田间管理也不费事,但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恰好避开了我村的劣势,又发挥了我村的优势。”当年年底,板蓝根种植户户均增收1500元至2000元。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对张为民更加信服了。
 
  然而,张为民并不满足于此,今年年初,他又和村委会主任、驻村工作人员一起外出考察了中药材丹参的种植和销售状况,并率先试种了6亩丹参。“市场有风险,不能只指望板蓝根增收,既然我们村耕地多,就要努力搞多样化种植。”张为民表示,“丹参的收益比板蓝根高得多,但也比板蓝根难栽种,我是党员干部,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先替大家试试种植效果咋样,如果可行,再有计划地逐步推广。”
 
  在带领村民增收脱贫的同时,张为民不忘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7月,他积极向上级财政争取资金16.3万元,组织村民自筹资金1.3万元,在村内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使大家告别了夜晚出门一抹黑的历史;2015年11月,张为民联系陕州区国土资源局,对村内提水工程管网进行改造,铺设管道5300余米,增加有效灌溉面积500余亩;2015年至2017年6月,他还想法设法多次争取资金,先后为几个自然村村民小组铺设近5公里水泥路,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
 
  “为民办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好事,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一心为民。”泉沟村老党员张秀明也是退伍军人,他对张为民的工作态度和取得的成效赞不绝口。“这两年我们村变化很大,村里变漂亮了,村民更团结了,不少贫困户的腰包也慢慢鼓起来了,这都是为民的功劳,放眼全村,还真难找到第二个能代替他的人!”
 
  对此,张为民连连表示自己做的还不够。接下来,他打算对泉沟村北部的一座30多年前修建的老水库进行改造提升,目前勘察规划已经结束,正在向有关部门申报。此外,村里剩余合计500余米的多处断头路也已申报完毕,即将开工修整。“参军入伍让我磨炼出了坚强的意志力,并影响了我20多年,贫穷并不可怕,我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脚踏实地、坚韧不拔,就一定能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张为民说。
 
  采访结束时,张为民坚定地表示:“群众支持我,让我做了村里脱贫攻坚的‘排头兵’,我就要带着大家好好干下去,争取让家乡早日脱贫致富!”

( 编辑:徐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