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3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安居乐业尽享新生活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9-25   打印
  本报讯;(文/图 记者 刘晨宁)“快到中秋节了,我绣一幅《花好月圆》的十字绣,给屋里添点节日气氛……”9月14日,家住市区迎宾花园小区的霍海娥像往常一样,静静坐在自家客厅里绣花,等待丈夫下班、孩子放学。今年是他们一家三口搬进迎宾花园的第四个年头,对现在的家,霍海娥表示:“简直像做梦一样,太满意了!”

霍海娥在家里做十字绣
  今年35岁的霍海娥是三门峡市湖滨区人,幼年时因病造成下肢瘫痪,只能依靠轮椅行动。2007年,她与陕州区小伙杨明伟相识并结婚。杨明伟也有轻度残疾,且体弱多病,两人没有稳定收入,婚后只能租住在市区经一路北段的一处石棉瓦房内,每月租金100元。“那个房子面积小、条件差,最难受的是屋里没有独立厕所,他不在家时,我只能双手扶着小板凳去外边的公厕,一来回就得10多分钟。”霍海娥说,2008年儿子降生,他们的小家更显局促,可两人的收入只够一家人勉强糊口,即使加上低保,夫妻俩也无力换租或买房。
 
  2012年底,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霍海娥一家的艰难处境后,建议她申请廉租住房。“2013年4月,我们正式搬进了迎宾花园。房子总面积48平方米,各种补贴算下来,每月房租不到100块钱,比以前的小破屋子还便宜呢!而且小区环境好,有安保、健身区和花园,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能住进来!”记者看到,勤快的霍海娥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做了十字绣和手工贴画装扮墙壁,小屋里格外温馨。“自从搬进新家,老公申请上了黄河公园的公益岗位,儿子也越来越懂事。每天傍晚,他们推着我在小区花园里散步、说笑,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霍海娥告诉记者,“因残疾和贫困,我一度对生活绝望,而如今的我却非常积极乐观。我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找份工作,把日子好好过下去!”
 
  德馨苑保障住房小区居民董留根比霍海娥晚一年住进廉租房,提起这几年住房的变化,47岁的董留根感慨万千。
 
  董留根的老房子在市区建设路的棚户区,2004年与妻子离异后,他独自照顾女儿和老母亲。2005年,董留根不幸遭遇车祸,双腿残疾,只能依靠双拐行走,微薄的积蓄和赔偿金在治疗中也几乎花光。“我几次想寻死,可舍不得女儿和老娘,那几年过得真痛苦啊!”董留根回忆,“棚户区的老房子临近一家单位的物资仓库,每天都有大卡车来往,出行很不安全。家里没有卫生间,公厕距离又远,我行动不便,只能在家方便,每次看老娘为我端屎端尿,心里就特别难受……”
 
  2014年初,董留根的保障住房申请获批,他和家人顺利入住德馨苑保障住房小区,同年夏天,女儿被郑州师范学院录取,董留根紧锁多年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这个房子有50平方米,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南北通透,虽然是一楼,但采光特别好,冬天还有暖气,和以前的窝棚房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地下!”董留根82岁的老母亲张金玉告诉记者,德馨苑绿化面积大,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附近菜市场、药店、诊所一应俱全,12路公交车直达市中心……“这么好的房子每月租金才68块钱,小区物业还把我家列为特别照顾对象,逢年过节总会送来各种慰问品,让人心里暖暖的!”张金玉笑得合不拢嘴。采访结束时,董留根目光坚定地说:“我要好好锻炼身体,不给家人拖后腿,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霍海娥和董留根只是我市众多享受国家住房保障惠民政策的市民中最普通的两人。据了解,截至2016年底,我市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04717套,可保障人口27.2万人,保障房覆盖率为26.3%。现已建成各类保障房81692套,分配到户78914套,保障人口20.5万人。
 
  近几年,我市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坚持公开公平分配原则,加强保障房入住管理,形成了“科学规划、政府开发、规模建设、综合管理”的“三门峡模式”,让住户满意、政府放心、社会称赞。2014年,迎宾花园小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是全省住房保障领域唯一获得的国家级大奖;同年,德馨苑小区荣获全省“优秀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称号。2015年,迎宾花园二期(9号楼、11号楼)获得“河南省保障性住房安居奖”。2015年4月,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我市召开全省保障房后期管理工作现场会,将我市的一些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
 
  居者有其屋,不仅是众多低收入家庭的心声,更是党和政府对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如今的三门峡,舒适、贴心、合理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日益完善,人人安居乐业,户户尽享新生活。

( 编辑:徐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