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9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爱国拥军模范毛兆祥

来源: 发布日期:2017-12-05   打印


  编者按
 
  1993年4月6日,毛兆祥年仅19岁的儿子、在云南思茅武警支队服役的毛炜在执行边境武装巡逻任务时光荣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毛兆祥忍受着巨大的悲痛,从国家安定和部队建设的大局出发,仅用3天时间就处理完儿子的后事。此后的20多年来,毛兆祥把对儿子深深的爱和思念化作热爱人民子弟兵、支持国防建设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将满腔热情倾注到爱国拥军的伟大事业中,被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等荣誉称号。
 
1 强忍悲痛送别儿子
 
  1993年4月9日,对毛兆祥来说是一个悲痛的日子。这天上午,他接到了儿子毛炜在执行边防武装巡逻任务时不幸牺牲的消息。在失去爱子的强烈悲痛中,他强忍泪水,向生病的妻子杨爱玲隐瞒了部分真相,只说孩子受伤了,二人匆忙登上南下的列车。

毛兆祥和老伴杨爱玲近照 张茜 摄
  5天后,夫妻二人到达云南思茅地区,这里离儿子所在的芒信边防工作站还有几百公里。几天来,毛兆祥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一方面又要在妻子面前不露真情。有时和妻子面对面坐在一起,想到痛苦之处,如万箭穿心,但他咬紧牙关,硬是凭着顽强毅力坚持着。
 
  到达武警思茅支队,支队领导向他们讲述了毛炜牺牲的情形:
 
  芒信边防工作站位于我国南疆,这里山高沟深,道路崎岖险峻,平时巡逻,有的地方得搭绳索才能通过,环境十分恶劣。1993年4月5日,为了给傣族泼水节和首届中国普洱茶节创造良好的边境秩序,毛炜主动要求参加了边防站组织的边防武装巡逻任务。一路上,毛炜身背冲锋枪和一部几十斤重的电台,精神抖擞地穿行在山间密林中。4月6日上午11时,巡逻队行至一处悬崖绝壁,毛炜奋力攀援时,一脚踩滑摔倒,滚入100多米深的山谷,从此再也没有起来。
 
  听到这个消息,杨爱玲几次哭得晕倒过去,毛兆祥也泪如泉涌,好几次,他觉得自己再也支撑不住了。然而,望着孩子的遗体,望着孩子的领章、帽徽,他更清醒意识到作为军人父亲的责任和胸襟。他又一次把悲痛强压在心底,劝说妻子:“孩子是为人民而死,他没有给我们丢脸,我们也不能给孩子丢脸,我们要引以为荣……”
 
  为了不给部队添麻烦,毛兆祥虽然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但仍从大局出发,自觉做到“四不”:不向部队提出任何要求,不收部队的任何礼品,不将儿子的骨灰带回安葬,不在部队多住一天。他不顾爱人还没能从巨大的悲痛中缓过神来,很快就同意火化了孩子的遗体,仅用3天时间就处理完儿子的后事。
 
  1993年4月19日,战士毛炜的骨灰在孟连县烈士陵园安葬。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打听到毛炜家中的困难,战士们自发捐款700元钱送给这位平凡而可敬的父亲,毛兆祥却只是把名单揣在怀里,把捐款全部留给部队建图书室。他和妻子又拿出300元钱买来纪念册,并在扉页上写下“人民子弟兵、南疆守门神”,赠送给每个官兵……
 
  1993年4月20日,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毛炜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毛兆祥回忆说,当年在部队处理后事时,部队领导提出想在当地安葬毛炜的英灵,以作为教育部队广大官兵的生动教材,毛兆祥夫妇的心情很矛盾:作为父母,他们何尝不想让儿子魂归故土,陪伴家乡的亲人?但身为共产党员的毛兆祥,从支持部队建设大局出发,很快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青山处处埋忠骨”,毛炜永远长眠在了他生活和战斗过的南疆热土。
 
2心系国防情牵双拥
 
  翻开历年的《三门峡日报》,会发现毛兆祥的名字频频出现:《碧血英魂南疆情》《烈士父亲的博大胸怀》《烈士毛炜的父亲:化小爱为大爱》《拥军模范毛兆祥用个人积蓄为市武警支队设立奖励基金》《一位醉心国防的人》《跨越千里“双拥”情深》等等,不胜枚举。报道中的毛兆祥,不仅是一名烈士的父亲,更是一名心里装着人民军队、支持军队建设、关心军属生活的双拥模范。
1997年6月,三门峡市武警支队一中队的新战士刚下队不久,毛兆祥夫妇便上门认“亲”,并亲自为战士们绣制鞋垫、缝补衣服 本报资料图
  儿子牺牲后,毛兆祥从大局出发,不仅没有向部队和地方政府提出任何要求,而且积极协助组织尽快处理儿子后事,鼓励边防战士安心服役。他从部队返回,化悲痛为力量,更加努力工作,并多次出席座谈会、报告会,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向广大群众进行国防教育,充分体现了当代军属的精神风貌,为全市军民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1994年9月30日,作为优秀军烈属代表在北京参加当晚国庆45周年国宴和天安门广场焰火晚会时,细心的毛兆祥发现烈士王杰的父亲没有一件像样的衬衫。当得知这位老人生活还比较清苦时,他心中为之一震:“我不能看着英雄的父亲穿着有补丁的衣服登天安门城楼。”他的想法得到其他5位英模代表的赞同。于是,毛兆祥等6位英模代表一起到王府井为老人精心购买了一身衣裤,使王杰的父亲穿上崭新的服装参加了国庆盛会。
 
  1995年“八一”前夕,毛兆祥从报纸上了解到,湖滨区磁钟乡寺庄村好军属、战士的好母亲秦转绸病逝后,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十分困难。他马上与妻子带着书包和生活用品到秦转绸家中看望两个孩子,鼓励孩子们刻苦读书,早日成才,不辜负母亲的遗愿,并当场表示愿意与他们建立联系,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两个孩子激动得热泪盈眶,表示一定不辜负叔叔、婶婶的期望。
 
  在武警三门峡支队,有一个特别的“毛兆祥奖励基金”,这是毛兆祥当年处理完儿子的后事回到三门峡后,用儿子的抚恤金设立的。毛兆祥夫妇都是工薪阶层,杨爱玲身体伤残多病,多年没有上班,经济并不宽裕。但是,他毅然决定把儿子的全部抚恤金和政府发放的慰问金设立奖励基金,用来奖励为国防建设立功受奖的官兵。自1995年设立之初至2010年,已有400多名立功受奖者和优秀士兵获此奖励。
 
  毛兆祥的高风亮节和他二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为士兵奉献的精神,让他成为党和人民心中的“爱国拥军模范”。
 
  1994年1月,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及三门峡军分区授予毛兆祥“拥军模范”荣誉称号。
 
  1995年7月底,毛兆祥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及省军区授予“爱国拥军模范”称号。
 
  1997年“八一”前夕,毛兆祥被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
 
  ……  
 
3 三次参加国庆盛典
 
  199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之际,作为全国50名优抚对象代表之一,毛兆祥受到国家民政部的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盛典,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07年3月,毛兆祥向记者讲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自己时的情景 本报资料图
 
  1999年10月1日,他再次应邀赴北京参加了国庆50周年盛大庆典活动,亲身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盛大阅兵仪式;
 
  2009年国庆期间,他第三次接到国家民政部的邀请,再次前往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庆盛典。
 
  2009年10月4日,毛兆祥从北京回到三门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感动”。
 
  “党和政府给了我莫大的荣誉。两次参加国庆庆典已是荣幸之至了,没想到,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庆,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又一次邀请我参加国庆观礼,这不能不使我感动。”毛兆祥激动地说。
 
  在当年的国庆招待会现场,毛兆祥发现邻桌上一个个熟悉的面孔:翟志刚、阎维文、蒋大为、郑海霞和瞿弦和。时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的瞿弦和曾到三门峡参加过文艺演出,同毛兆祥有过一面之交。毛兆祥和瞿弦和打招呼时提出了请“明星”们签字的要求。瞿弦和向同桌的人介绍了毛兆祥的情况后,大家纷纷在座位卡上为他签字。“这张座位卡太珍贵了,有航天英雄,有体育明星,也有文艺界的名流大腕,他们的签名我会好好保存的。”毛兆祥说。
 
  招待会上,毛兆祥还发现了一个细节:每张桌上都有6个菜和1盘点心、1盘水果,而1999年的宴会桌上有17个菜。“今年的菜少却很精,各道菜都适合中老年和各民族的饮食要求,体现出党和政府的节约意识和人本思想。”
 
  而回忆起1994年第一次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45周年庆典时的情形,毛兆祥说,当时最激动的就是登上了天安门,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国家领导人握手的一刹那,我内心激动无比,默默告诉自己,回去后一定更加努力做好拥军工作!”
 
  1994年参加国庆盛典时,毛兆祥留有一些遗憾,因为当时没有举行阅兵仪式。但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此后他又两次受邀来到北京观看阅兵式,那种场面牢牢记在他的心底,特别是第一次观看阅兵时的感受,他仍记忆犹新:“当时,200名国旗护卫队官兵组成的方队,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向旗杆行进,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旋律,全场肃立高唱国歌,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种自豪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本报记者 王一薇 整理)

不忘初心 拥军爱民

  本报讯:(文/图 记者 张茜)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看上去非常和蔼可亲,这是毛兆祥给人的第一印象。12月1日下午,记者前往毛兆祥位于三门峡市区六峰路教师公寓小区的家,对他进行了采访。
读书是毛兆祥最大的业余爱好
  提及近况,这位71岁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首先说起的就是拥军工作。“近两年,我仍然时刻关注着三门峡驻地部队的工作建设,和各部队领导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战士们的生活需求和思想动态,同时也积极参与到社会各界举办的拥军慰问活动中。”毛兆祥说,每年新兵入伍、老兵退役时,他都会抽出时间到车站欢迎、欢送。每逢“八一”建军节和春节,他还和老伴自费购买毛巾、香皂等生活用品到部队看望慰问广大官兵们。用毛兆祥的话说,三门峡的所有部队,他都走遍了。
 
  自2006年退休后,毛兆祥受邀担任三门峡市慈善总会副会长一职,11年来坚持为社会慈善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两年身体大不如前,以前我每天都按时按点去上班,去年开始改为上午去。”毛兆祥在市慈善总会负责宣传、接待和材料审核等工作,工作上的每件小事他都亲力亲为。“慈善工作能够帮助很多人,事关普通群众的基本生活,出一点差错都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毛兆祥说,他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份充满正能量的事业,所以做了这么多年也从未觉得累。依托市慈善总会的平台,毛兆祥还积极推进“慈善拥军”工作,为三门峡驻地部队现役官兵的随军家属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或进行经济补助,受到社会各界一致称赞。
 
  采访时,毛兆祥带领记者走进书房,屋子里摆满了书籍。毛兆祥说,近些年政府加大扶贫力度,不少贫困群众得到帮助逐步脱贫,来慈善机构求助的人相对也减少了许多。所以在工作不忙时,读书看报成为了他最大的爱好。此外,书架上还摆放着一摞摞荣誉证书和奖章。“我把这些放在这儿,就是为了提醒自己,作为一名‘爱国拥军模范’,要时刻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做好‘双拥’工作。”毛兆祥说。前不久,他和老伴受公安部和武警部队边防总局邀请,和许多英模、烈士的家属一同去海南等地参加疗养活动,“这些都源于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我们心里格外感动,回来后更加迫切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报答社会”。
 
  据了解,毛兆祥1958年跟随父亲从开封搬到三门峡,一直在此生活至今。“今年是三门峡建市60周年,作为三门峡市的‘第一批市民’,我见证了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毛兆祥由衷地赞叹,“如今的三门峡风景优美,高楼林立,十分宜居,希望三门峡未来越来越好!”

责编:徐伟


( 编辑:徐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