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5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寻访地方特色春节民俗”系列报道之九

绚丽棚口 装扮新春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2-12   打印
  本网讯:(记者 刘晨宁 )  五彩的布条、复杂的花型、吉祥的图案……在古老的仰韶大地一隅,有一种传承上百年的手工绝活——扎棚口,它起源于民间的庙会民俗活动,在几代农民艺人的手中不断精进。而今,绚丽多彩的棚口更多地饱含着人们朴素而热烈的新春祝福,扎棚口也成为渑池县天池镇东天池村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
绚丽多彩的棚口 资料图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东天池村,寻访棚口的“前世今生”。该村71岁的老艺人段升子告诉记者,棚口又名彩门,是一种流传于豫西民间的传统布扎工艺。在明清时期,渑池县、宜阳县、新安县以及洛宁县一带的村镇为争办庙会吸引观众,能工巧匠们各出奇招,利用竹竿搭建骨架,在竹架上用彩布绑扎成各式各样的花型,再将剪纸、小灯笼、立体纸花等镶嵌其中,这就是棚口的雏形。“我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说,民国初年,新安县铁门镇一个大户人家给去世的老人过三周年,邀请周围几个县会扎棚口的艺人都去比个高低,最后大家公认俺村扎得最好看、最气派!”段升子表示,自那之后,东天池村的棚口一举成名。逢年过节、婚嫁祝寿等喜庆时刻,有了东天池村的棚口,其他村的社火、戏曲都显得逊色几分。
 
  “扎棚口最主要的就是齐心协力。”段升子表示。按照习俗,扎棚口的布匹从村子里各家各户筹得,少则一尺,多则丈余,布头用笔写上户主的名字,以便棚口展示完拆卸后由各户认领。布料收集齐后,老艺人们就开始创作,他们先商议花型和布局,在脑海中大致设计出棚口的整体样式,把大堆宽大的布料一点点叠成三四厘米的窄条状,用灵巧的双手编织、扭结出各种含有吉祥寓意的花型,将其绑扎固定在竹竿和木棍搭建的棚口骨架上,再把13扇小棚口连接起来,拼成一个严丝合缝的大棚口,左右各4扇,中间5扇,称为“主楼”,“主楼”外两侧再各设一个“八字墙”。随后,艺人们还会用剩余的彩布制成绣球悬挂其上,并用彩纸、棉花等粘贴出立体的二龙戏珠、仙鹤送瑞等花样。“由于家家户户提供的布料颜色、质地都不尽相同,所以扎出的棚口色彩非常绚丽,远远望去,就像神话故事里巍峨气派的天宫城门一样。”段升子说。
 
  据了解,根据布料的多少不同,搭建好的棚口一般高8米至10米、宽13米至15米,有记载东天池村搭建过的最大棚口高10米、宽143米,汽车可在主楼下通行。而棚口最大的看点并不在于其巨大宏伟的外形,而是上面繁复精巧的手工花型和配色方案。梅花形、菱格形、胡椒叶形等栩栩如生的花型被人们赋予了吉祥寓意的名字“富贵不断头”“长寿龟背”“花开满天”等,要用到红、黄、蓝、绿、粉等各色布料,相邻的两扇棚口没有相同的花型和同样的颜色,而左右、上下对称的位置却会使用相同花型和相同配色,或是相同花型和相反配色,整个扎制过程极其考究,要持续1个月左右,中间若有不合适或不美观的地方,必须拆掉重扎。“棚口不仅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民间手工艺人匠心精神的体现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渑池县文广新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
 
  如今,其他地方的扎棚口技艺渐渐失传,只有东天池村的老艺人们代代坚守,并在时光洗礼中不断创新,使棚口焕发出新的生机。“棚口可以一年之中搭几次,也可以几年搭一次,它结构灵活,易于反映时代变化。在我的记忆中,土地改革、合作化、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等许多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段,俺村都扎过棚口,而且会把时代元素巧妙融合进去。”东天池村党支部书记张学锋说。在渑池县文化部门支持下,2006年至2008年,连续三年的元宵节期间,东天池村的艺人们在县文化馆门前搭起高10米、宽15米多的棚口,并在上边粘贴“薪火相传”“保护遗产”“和谐渑池”字样,引得无数群众驻足欣赏。2009年6月,东天池村的棚口扎制技艺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春节期间,一座高11米、宽15米的棚口再度亮相渑池县城,彩色灯带点缀其间,使其在夜晚呈现出流光溢彩的新面貌,再次赚足了眼球。
 
  又是一年春来到,段升子、张学锋等人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今年春节的棚口样式,他们还考虑到村里会扎棚口的艺人年龄普遍偏大,今年将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培养年轻人中。“只要是娃们愿意学,我们一定尽心传授手艺,绝不让棚口这门技艺失传。”张学锋坚定地说。
责编:徐伟

( 编辑:徐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