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2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老年保健品市场——

销售“套路”深 购买需谨慎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3-29   打印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及需求日益增长,应运而生的保健品市场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高血糖、高血压、心脑血管等慢性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此类保健品受到广大老年朋友的欢迎。然而,有些保健品和保健器材打着“治病”的旗号,诱使老年人上当,此类骗局层出不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老年人退休在家,有些儿女不在身边,花钱买健康成了他们心理上的安慰。因此,不少保健品销售商抓住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利用他们对虚假宣传缺乏警惕性的特点,通过各种“套路”向老年人销售保健品。据权威部门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购买保健品的人群中,老年人占了50%以上,老年人已成为保健品消费的主力军。
 

 
老人:真伪难辨,只要“有益”就想买
 
  本网讯:(记者 徐洪波)近日,家住三门峡市区文明路的李大爷告诉记者,从退休到现在的7年多时间里,不管是保健器材还是保健品,自己投入的资金至少有4万元。据他介绍,因为胆固醇高,他就经常到一些保健品店了解降低胆固醇的保健品。两年前,在某保健品店,销售人员向他介绍了一种刚出的保健品,声称对治疗高胆固醇效果非常好,软磨硬泡劝他买。“刚吃了一个疗程还行,谁知后来越吃胆固醇越高,根本没用。我就找他们,他们说不能退,只能换另一种,可换了以后还是不管用。”李大爷无奈地说,但每次只要听说哪种保健品对降低胆固醇有用,还是忍不住想买,“儿女又不在身边,体质又不好,只要对身体健康有用,花点钱也没啥”。
 
  与李大爷一样,家住市区经一路某小区的王阿姨也是购买保健品的“主力”,她不仅自己有糖尿病、便秘的症状,老伴杨大爷也常年被失眠困扰。为了治病,老两口这几年花费在保健品上的钱约有3万元。“我和老伴都有退休工资,两个女儿在外地工作,条件也不错,经常贴补我们。我俩经常是在这家店里买的保健品效果不好,就换家店买,自己的身体得自己关心才是。”王阿姨告诉记者,有时候也知道一些保健品是假劣产品,但是那些销售人员不知通过啥方式得到了他们的联系方式和个人信息,经常上门走访看望,给他们介绍保健品的功效,邀请他们现场体验。同时,这些销售人员也很会打心理战,说什么自己有任务,给老人推销保健品也是尊老孝老的方式。“我们总是考虑到身体原因和对年轻销售人员的爱护,就购买了这些保健品,尽管也知道上当了,可也没有办法!”王阿姨无奈地说。
 
子女:老人买的保健品大多上当
 
  市民严先生虽在市区居住,却在陕州区上班,工作比较忙,因此尽管他和父母住在一起,但对于老人买保健品的事一无所知。父亲多年来受关节疼痛等病症的困扰,他也曾带父亲去过市区几家医院治疗,可效果不太明显。去年冬天的一天,严先生下班回家看到父亲买了一堆膏药贴剂,说是在崤山路农贸市场看到一个卖膏药的人,称这膏药贴剂是祖传秘方,有神奇疗效,于是就买了些。严先生发现,这些产品虽然价格不算太贵,但产品标识等信息很不规范完整,怀疑是“三无产品”,就提醒父亲看病最好到正规医院,“买这些东西花钱是小事,一旦损伤身体,后果不堪设想”。
  “可往往跟老人沟通效果不佳,老人还是会反复去买保健品。”严先生无奈地说,老人治病心切,如果只是一味反对,很难说服对方,说多了,还容易被认为是不关心他们。而那些保健品销售人员以及所谓专家的话,老人们之所以愿意信,“是因为抓住了老人被病痛困扰的心理,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老人心理上需要被关怀、被重视的特点,并不一定是这种产品真有多神奇的疗效”。
 
  家住陕州区观音堂镇的李明(化名)向记者讲述了他母亲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经历。去年9月,有四五个人拉了一车东西到李明母亲所在的镇上,说是某保健品公司为了宣传新产品、扩大知名度,只要第一天购买东西,第二天就会把钱全部返还。
 
  据李明介绍,第一天,他母亲买了100元的保健品。第二天,对方果然把第一天的钱全部返还了,不过,第二天出售的东西从保健品变成了养生锅,他母亲就又花200元买了两个锅。第三天时,也拿到了返还的钱,可商品又从养生锅换成了净水器,销售人员说,使用这种净水器对身体好,可以预防多种疾病,他母亲就花1500元钱买了台净水器。结果第四天再去找这个保健品公司领取返还现金时,对方已不知去向。回到家让家人鉴别这台净水器的价位,发现这只是一台改装后的普通饮水机,市场价位只有几百元钱,才知上当受骗了。
 
经销商:所售产品都是经过检验合格的
 
  在对保健品销售商以及实体店的采访中,经销商们均表示,所售产品都是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严格审批,检验合格后才进入市场的,之所以给老年人做推介,主要是考虑到老年人自身的健康情况;对于每一个进店的老年朋友,他们都是认真细致地给老人做好身体各项检查后,才推荐老人选择需要的保健品或保健器材。
 
  “我们卖的保健品和保健器材,绝大多数老年朋友用过之后,都认为非常不错。”3月10日,在市区崤山路农贸市场一家保健品店里,销售人员杨女士对记者说,她们在此开店已经有8年了,不管是推销的保健产品,还是保健器材,退货率都非常低,顾客很满意。
 
  随后,记者来到老甘棠路一家保健品店门前,看到许多老人正在排队,等候做这家店销售的保健治疗仪的体验。该店工作人员王女士告诉记者,到她们店来做体验的大都是回头客,“只要是经过体验后,认为保健治疗仪效果不错的,经过我们工作人员的推荐,有经济条件的老年朋友都买了”。
 
  至于说是否存在强行给老年朋友推销产品的现象,王女士说,在营销中,她们是不会强行让老人买的,但不排除有个别刚进入三门峡市场的保健品,以赠送东西吸引老年朋友注意,利用他们喜欢占小便宜的心态,逐步让老年人深陷其中,只得掏钱消费。“一般情况下,目前市场上所推销的保健品和保健器材,都是经过检验的合格产品。”
 
心理专家:老人易上当,主要是孤独、好面子
 
  针对市场上的保健品和保健器材“瞄准”老人的营销现象,记者咨询了三门峡市区一家心理咨询所的负责人赵老师,她分析,首先从认知能力来说,老人接受信息时,往往缺乏辨别能力,特别是对于来自“权威”专家的声音更是深信不疑,这种认知一旦形成,就难以习得新的认知,难以信任和听取不同声音。其次,老年人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特别是当突然获得大量新信息时,往往选择盲从。还有一个原因,老年人的面子观念比较重,自尊心较强,渴望获得认可与赞许,一些老人因为从众心理,觉得大家都买了,自己不买没面子。
 
  “从身体原因来说,主要是大部分老人身体机能下降、活力减退,特别是如果身边有老友离开,恐惧、孤独感会很严重。”赵老师说,因此一些保健品销售人员就利用老人的这种恐惧和孤独感,在对老人进行免费义诊时,编造或夸大老人病情,夸大保健品的治病效果,以此达到销售目的。
 
  就如何应对保健品“坑老”营销,赵老师提醒,老人在购买保健品时要头脑冷静,最好不要自己急于作决策,遇到别人忽悠或怂恿时,最好以“自己做不了主”之类的理由推托,也不要为了面子而购买保健品,能不贪小便宜最好不要贪,避免被“套路”。同时,儿女要经常陪伴老人,通过见面或通电话询问近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90元的保健品成900元的治病“神药” 专坑老年人的套路为何总得逞?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日前通报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情况。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共查处违法案件1.2万余件,涉案金额3.6亿元。
 
  据了解,虽然政府持续重拳整治,但依然有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渴望治病、保健的心理,以保健品冒充药品进行欺诈,不少老年人频频“入坑”。
 
  2017年6月,河南省南阳市中级法院对一起保健食品冒充药品非法诈骗案作出终审裁定,判处主犯潘某等人5至7年有期徒刑。
 
  据调查,从2016年开始,犯罪嫌疑人潘某、郑某等20人用保健食品冒充药品,骗取老年人钱财,涉案地区涉及河南省洛阳市、南阳市、禹州市、中牟县等地,涉案金额有150余万元。
 
  据调查发现,涉案产品“康星”牌紫银蓝软胶囊由山东省威海康宝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2011年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准,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G20110056”,主要用于辅助降血脂,标签的注意事项中明确标注“本产品不能代替药物”。
 
  2016年6月开始,犯罪嫌疑人潘某召集张某等19人,在河南销售涉案产品。据南阳市南召县公安局刑侦大队长彭勃介绍,该团伙组织严密,分组分工合作。业务员冒充卫校实习生或其他虚假身份到指定地点进行宣传,组织老年人免费体检,填写“全国心脑康复工程普查体检表”“健康XX行普查卡”等;然后免费车接送老年人到另一地点参加该团伙组织的“看病”活动,由“检测师”对其进行体检并打印出检测结果;再由郑某等冒充医学专家、教授等身份,故意夸大病情,并隐瞒“康星”牌紫银蓝软胶囊仅获得保健品批号这一事实,将该产品说成是药品,夸大其治疗效果。
 
  “一些老年人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效信以为真,以900元一盒的高价购买产品,而该产品的批发价仅为80元至90元一盒。”彭勃说,这起案件作案套路很老套,案件涉及“四重假”:
 
延伸阅读
 
药品假——该“药品”外包装上明确标注着“保健食品”。
 
  数据假——在警方缴获的一台“全科智能检测仪”上,可以看到“美国健康管理量子医学研究院荣誉出品”字样,显示能检测心血管、大脑、肝胆、骨骼、胰腺等多部位症状。办案民警介绍,该仪器检测出来的数据“不靠谱”,对同一个人不同次的检测数据都不一样。某电商平台查询发现,同款仪器售价仅七八百元。
 
  身份假——案卷显示,郑某“早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现任西安西京医院高干病房心内科主任”,张某“早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实际上,郑某、张某为农民,几乎没有任何医学常识。
 
  工程假——涉案团伙假借的“全国心脑康复工程”也属子虚乌有,该工程10余年前已被认定为“诈骗幌子”。
 
  南召县食药监局药品医疗器械监管股股长关晋升总结了近年来行骗团伙的“套路”:冒充北京、上海等地医学专家或医学院学生,虚构“中华医药学会”等单位组织,打着“慢性疾病普查”“心脑康复工程”等幌子,以免费测血压等手段骗取老年人信任,组织老年人参加“义诊”,由“专家”为老年人诊断后忽悠他们高价购买各种“神药”,得手后马上转战他处。
 
  专家提醒,切忌听信会议讲座、街头小报的虚假宣传,用保健食品代替药品,以致延误治疗时间,加重病情。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避免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频“入坑”。
 
  据食药监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2017年7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食药监总局等9部门部署,在全国开展为期一年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行动,重点打击未经许可生产经营、违法营销宣传、欺诈销售等违法行为。
 
  该负责人表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食品保健食品违法违规行为,坚持“处罚到人”,及时公开案件查处信息,坚决遏制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违法势头,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据新华社)
老年人频入“神医神药”骗局 医疗诈骗亟待重拳整治

  以“抗癌降糖神药”为噱头假冒知名医院专家坐诊,骗取老年人信任;假借国家扶贫名义以看病报销药费为托,诱导老年人上当……一段时间以来,医疗诈骗事件时有发生,不仅给患者造成经济损失,更延误了病情。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建议,有关部门应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力度协同打击医疗诈骗,让不法分子受到应有惩罚。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中医科学院收到受骗信件75件,受骗金额少则数千元,多则高达125万元,累计金额390余万元。据张伯礼介绍,这仅是冰山一角。很多患者不仅损失了养老钱、救命钱,还可能延误或加重病情。
 
  张伯礼说,随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一方面老年人患慢性病的风险增加,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他们对健康知识了解不够,获取信息渠道不畅,也缺乏对假冒医疗广告和非法医疗活动的辨别能力,这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导致许多老年人蒙受损失。
 
  与此同时,虚假医疗广告也成患者一大痛点。近年来,一些夸大其词、虚假宣传的医药广告“牛皮吹上天”,虽然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打击力度,但仍有消费者频频“入坑”。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受理“医药及医疗用品类”投诉案件共1954件,其中涉及虚假宣传的有485件,占24.82%。
 
  张伯礼表示,有关部门应完善政策,一方面遏制虚假广告的发布;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电视、报刊、网络、自媒体医疗广告监管,制定严格规范的登记、审核、备案、惩罚制度,同时加大部门协同打击力度,加强综合治理。同时还应提醒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治疗疾病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不要盲目参加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知识讲座、专家报告等,切莫病急乱投医,导致上当受骗。  (据新华社)

( 编辑:徐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