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陕州地坑院和“互联网+”智慧旅游相融合,为游客带来了新鲜奇妙的旅游体验。 王建栋 摄
![]() 2000年前后,三门峡市第一小学的学生兴致盎然地在微机教室学习。湖滨区党史办供图
改革开放40年,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如今,“上网”已经不再是个新鲜词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变。三门峡人抢抓机遇,积极搭乘互联网快车,在网络中寻找商机,做软件、开网店……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
一“网”情深 崤函兴起电脑热
1994年4月,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条TCP/IP全功能链接,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家庭中的一员。一年后,瀛海威的创始人张树新推出全中文的“瀛海威时空”网络,面向普通家庭开放,成为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接入服务商,为中国的老百姓打开了互联网大门。
大家什么时候与互联网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是穿着鞋套到机房上微机课?还是在家用“猫”登录网页?
“谈起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一定是其发展的重要载体。”11月25日,在三门峡科技电脑学校,该校校长杨建林告诉记者,1996年,他从河南第二印染厂下岗,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当时三门峡浪潮计算机公司的负责人。他与该公司以及几个朋友合作,克服重重困难,零基础钻研电脑知识,创办了三门峡科技电脑学校。“20世纪90年代,大家几乎都不知道电脑,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是普及电脑基本操作。”杨建林称,学校创办后,随着社会发展,学员逐年增多,最红火的时候,一学期收了400多名学生。“当时,学电脑成为社会追逐新潮的风向标,大家见面打招呼问的不再是‘你吃了吗’而是‘你学电脑了吗’。互联网这个新鲜事物改变了人们之前通过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了解世界的方式。”杨建林表示,他们现在开始向农村辐射电脑职业教育,为农民提供学习机会,拓宽他们的眼界。
从事电脑零配件销售行业14年的三门峡奥成电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江云,也对互联网发展深有体会。2004年,她和丈夫结束外地打工回到三门峡,在和平路上接手了一家十几平方米的电脑销售店铺。“2006年之后,是电脑销售的高峰期,最多一天卖了50多台,技术员经常是刚在这家组装完电脑,就立刻赶到另一家。”陈江云表示,2010年前后,家用电脑普及率已经很高了,电脑已经作为家用电器的“新成员”,进入了千千万万家庭。“如今,互联网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一个鼠标,一根网线,一部手机,悄然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日常。”
“1999年,我第一次使用腾讯QQ与在四川的同学联系,这个即时聊天软件让我十分惊喜,两个人通过打字,即时对话,聊学习聊生活,这也是除了之前上网查询资料之外,第一次感受到了互联网的魅力,虽然隔着千山万水,但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那么近。”今年39岁的市民江先生说,远程视频、QQ空间、邮箱、论坛等曾经风靡一时,这都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密不可分。“现在,我们的朋友圈已经不止于亲戚、同学、战友、同事了。通过微信,我们会在工作生活中不断添加好友,扩大朋友圈,还可以在相关社交平台发表自己的言论、观点,进行学术探讨,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
如今,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几乎人手必备。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正从世界潮流的追随者变为引领者。据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7.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人,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随着网络覆盖范围扩大、提速降费政策推进,互联网服务将更加智慧化和精细化,我们的生产生活将更加高效便捷。
抢抓机遇 百姓拓宽致富路
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实际应用也越来越广。部分人抢抓机遇,积极搭乘互联网这趟“高速列车”,通过艰苦努力,顺应时代发展,做技术、搞电商……事业蒸蒸日上。
今年37岁的灵宝人刘江辉是河南睿航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2001年,他从豫西师范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不顾家人的反对,只身一人来到三门峡市区打拼。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市区建设路一家电脑公司的工作人员,并在该公司应聘成功。在这里,大家不愿意干的活,他都抢着去干。除此之外,刘江辉努力学习有关软件和网络知识,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2004年就成为联想认证工程师。之后,他昼夜学习编程,制作办公软件,四处解决资金难题,和朋友创办了公司。如今,公司年营业额有200多万元,拥有20多名员工,客户涉及三门峡以及洛阳、郑州等地的厂矿、商店、电商等领域。如今,刘江辉的创业之路逐渐走向坦途,他买了房子、车子,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他说:“希望尽我最大努力,在黄河金三角地区把信息化服务做到最好,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争取开发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软件品牌。”
近日,三门峡四季丰果蔬有限公司仓储地人来人往,该公司总经理赵彦举正指挥工人有条不紊地将苹果装车,一箱箱印有“太阳果”和“山果演义”字样的红箱子被装车运走,经由方便快捷的物流运往全国各地。
“太阳果”“山果演义”是我市从事水果生鲜类电子商务的知名品牌,目前已在淘宝、天猫、1号店和京东商城开设7家旗舰店,专营我市及周边地区果蔬产品,其中尤以打造高山苹果品牌为主,销售额稳居互联网同行业前10名。提起傲人业绩,赵彦举喜不自胜:“我从事十多年实体果蔬生意了,后来感觉到电子商务发展的大趋势,立即着手开创网店。自2014年网店上线以来,短短几年时间,销售额逐渐上升,真是意想不到!”惊人的成绩让他尝到了发展电子商务的甜头。赵彦举说:“个大红润、脆甜多汁的水果在网上好评不断,销售量飞速上升,平均每天有两三千个网上订单。”下一步,赵彦举准备再投资扩建电商物流仓库,建立电商培训中心,为我市电商发展提供办公、培训、物流、发货等服务,带动影响一批企业加入电商,繁荣我市电商行业,共享发展春天。“这都是互联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机遇和挑战。”赵彦举说。
这只是勤劳的三门峡人通过互联网致富的一个缩影,他们在互联网大潮中乘风破浪,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提高了自身生活水平,也活跃了我市的经济发展。
万众创新 积极拥抱“互联网+”
转账支付、外卖点餐、网络挂号就医、订票坐车、电子地图查路线、骑共享单车……这大概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常态了。如今,互联网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悄然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日常。
近日,市民张女士来到三门峡市中心医院看病。她一天前通过“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了专家门诊,在门诊大厅进行自主取号,血液化验单也是自助打印出来的,就连结账也是通过医疗保险一卡通划账。她说:“这一趟看病下来,几乎每个就医步骤都用到了智慧医疗手段,节省了大量时间。”借助互联网,如今三门峡医院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老百姓看病越来越方便,就医体验得到大幅改善。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智能挂号、智能诊疗,从“赤脚医生”满村跑到远程医疗会诊,从写不完的病历“天书”到电子病历一目了然,市民看病就医体验越来越高大上。
陕州地坑院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是我市特有的旅游资源。近些年,每逢节假日,陕州地坑院景区内人流如织,热闹非凡。2016年,该景区联合腾讯公司推出中国首个“互联网+”智慧乡村游,让充满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展现出时尚新魅力。游客只需拿出手机,轻扫二维码即可入园,了解景区的相关资讯。陕州地坑院这一人类穴居文明的“活化石”和“互联网+”智慧旅游相融合,为游客带来了新鲜奇妙的旅游体验。
网络经济蓬勃发展,以共享经济为特点,互联网金融、电商、外卖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异军突起。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它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在“互联网+”的带领下,大量互联网催生的新产品新行业竞相涌现,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兴起了创新热潮,使信息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断攀升,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网络覆盖更广,网络基础资源更加丰富,资源质量明显提升。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光纤宽带网络覆盖最广、4G移动网络规模最大的国家。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也使世界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随着互联网日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三门峡市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回首过去,改革开放40年里我们感受到了生活水平的“芝麻开花节节高”,看到了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更见证了互联网发展的中国奇迹。
( 编辑:师宝华 ) |
搭乘互联网快车 拥抱美好新生活
“改革开放忆当年”系列报道之五
来源: 发布日期:2018-11-27 打印

- 上一条:克服惯性,知止收手,敬畏纪律规矩
- 下一条:“三变”变出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