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办招聘会,搭建供需平台
劳务输出是一条重要的就业门路。1978年,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而当时沿海城市建设又需要大批人手,大力发展劳务工输出成为必然趋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三门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方针,发展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进一步帮助广大群众致富增收。
离开了世代耕种的“一亩三分地”,万千三门峡劳动者走出河南省,甚至走出国门,用智慧和勤劳改变着自己的生活面貌,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华彩乐章。
输出媒介越来越多元
劳务输出包括国内劳务输出和国际劳务输出,是指劳务输出地向劳务输入地提供劳动力或者服务,以获得相应报酬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据悉,我市劳动力输出以国内劳务输出为主,国外劳务输出所占比例较小。其中国内劳务输入地主要为浙江、江苏、福建、新疆等地,国外劳务输入地主要为非洲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
《湖滨区志》记载,我市有规模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工作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1991年至1993年,我市劳动部门通过招工和介绍就业,共安置待业青年3195人次,组织向新疆、广东、深圳等地劳务输出3次,输出务工人员1115人次。由此可见,在当年的就业环境下,我市群众外出务工主要依靠政府组织。
“找工作就怕市场信息不通、就业渠道不畅。劳务输出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信息渠道畅通,只有掌握了劳务输入地的信息资源,才能使用人企业和务工者准确对接。”11月30日,记者来到三门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该局农民工工作科赵主任向记者介绍,20世纪90年代,政府对老百姓外出务工实行鼓励政策,市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前往沿海发达城市考察、学习,与当地劳动部门、用工企业取得联系,开展劳务合作,掌握招工信息后,再返回三门峡,宣传发动本地人员外出务工。当时,由于网络不发达,劳务输出信息渠道狭窄,老百姓掌握的绝大多数信息都是依靠政府部门来获取的,政府部门由此成为劳务输出的主要媒介。“当时,三门峡主要是往省外输出劳动力,像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工厂企业特别多,劳动力比较紧缺,是劳务输出的主要目的地。”
2000年前后,我市劳务输出达到一定规模,在政府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私营的劳务中介公司。由于一些私营中介并不具备完善的劳务介绍和劳动保障能力,一些务工者被“黑中介”坑骗。随后,我市加大政府监督力度,要求所有劳务中介机构都应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获得合法资质才能进行劳务输出工作,由此进一步规范了劳务输出市场,保障了广大劳动者的权益不受侵害。
据了解,我市开展的国外劳务输出最早由劳动部门负责。2015年,市商务局成立三门峡市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专门开展境外劳务输出工作。据该平台工作人员介绍,该平台主要负责宣传、组织和监管境外劳务输出,为具有合法资质的劳务外派公司和本地劳动者搭建免费对接、培训的劳务平台。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活跃,网络信息技术繁荣发展,近年来,求职就业的信息渠道变得多元而畅通,务工者既可以通过相关部门组织外出务工,也能通过合法的中介机构,或自己上网浏览外地招工信息,通过亲戚朋友“传帮带”的方式,到外地找工作。我市劳务输出的组织形式也从单一依靠政府,变为“政府组织为主,自主输出为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劳务工作特点变化多
几十年来,我市劳务输出的工作特点和要求也发生了较多变化。
1997年,陕州区张茅乡居民李宝霞通过市劳动部门组织,前往新疆地区从事棉花采摘工作。“每年只用去两三个月,能赚好几千块钱呢!”李宝霞是一位农村妇女,没读过几年书,从来没想过自己有天能出远门打工,更没想过能赚到这么高的工资,于是连着5年通过市劳动部门去新疆打工。和李宝霞一样,2000年之前,我市绝大多数劳务输出的工作都以体力活为主,例如采棉工、建筑工、挖矿工和企业流水线工人等。用工企业对务工者的教育水平也没有太多要求,一般初中毕业的务工者都能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
据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负责劳务输出的副主任史鑫龙介绍,近年来,三门峡向国内进行劳务输出的工作特点越来越向技术性方向转变,市场上司机、修理工、焊工等岗位需求增多,技能型人才更受青睐,用工企业普遍还会要求务工者至少具有高中、技校以上学历。市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开展的国外劳务输出工作对人才的需求也由普通工人向高技能人才方向转变。相较于20世纪90年代,整体劳务输出的工作内容呈现出“劳动强度下降,劳动技能提升”的特点。
“虽然用工要求提高了,但是务工者赚的工资也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史鑫龙称,近年来,河南省内企业和省外企业的工资差距缩小,三门峡本地也出现了许多工资待遇不错的企业,国内劳务输出方向由省外居多转变为省内居多。记者采访发现,国外劳务输出也因此受到影响,许多务工者选择在本地就业。“比如说一个技术性工人在国外每月可赚1万元钱以上,但是在本地可以赚7000元,为了避免长久离家,很多人往往会选择留在本地就业。”市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相关负责人说。
对此,今年35岁的王冠龙深有体会。2003年,王冠龙通过市职介中心组织,到广州一家私营企业打工。“刚去打工时,我干的是车间工人的活儿。当年,同样的工作在本地估计一个月只能收入500元,但是在广州能赚到1500多元,而且还管住宿,待遇是相当好了。”王冠龙说,在广州工作了7年后,他得知三门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正在招人,当时工资开出3000元的标准,与他在广州的企业待遇所差无几。“既然工资差不多,我何必要背井离乡打工,回老家工作多好啊!”于是,王冠龙毅然选择了返乡就业,目前,他仍在三门峡戴卡轮毂上班,每月工资也涨到了4000多元。
返乡就业创业成趋势
市人社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42万余人,劳动力转移人数37万余人,其中省内输出19万余人,省外输出17万余人;2016年,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42万余人,劳动力转移人数34万余人,其中省内输出18万余人,省外输出16万余人。另据市商务局统计数据,2016年我市境外劳务输出人数618人,2017年624人,2018年截至11月人数已达到614人。
“实际上,从2010年往后,我市国内劳务输出的总人数逐年下降。从本地新就业人数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劳动者选择在本地就业。”市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称,近年来,我市着眼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实际,积极拓展省外境外劳务市场,继续挖掘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境外劳务输出的潜力,扩大转移就业规模。与此同时,紧紧围绕转移就业脱贫攻坚,大力发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针对返乡就业农民工、下岗再就业人员以及失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我市还下发《关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财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0条政策措施》等文件,从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开业指导、员工招聘等相关扶持政策,帮助返乡农民工尽快成功创业,带动本地劳动力就近实现就业。2018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发放农民工返乡创业担保贷款1293笔15119万元,扶持1293人成功创业,带动3491人实现就业。
“当前的工作形势下,劳务输出与返乡就业并不冲突,政府同时鼓励劳务输出,也提倡返乡就业。”市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称,一大批利好政策都在鼓励劳动者通过劳务输出外出工作,学技术、长本领,积累工作经验和创业资金,再返乡创业或就业,带动家乡劳动力就业,为家乡谋福祉,这已经成为当前就业工作的大趋势。
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走出去的是打工者,走回来的是创业者。采访中,湖滨区高庙乡村民张娇就是一个典型实例。今年48岁的张娇之前通过劳务输出在浙江宁波打工,攒了近8万元积蓄返乡,又通过政府政策扶持,在家门口办了一个占地400平方米的养猪场,一年至少收入10万元。“以前我在家找不到工作,只能干着急,没想到通过政府帮忙,出去打了几年工,现在回老家办猪场,日子越干越红火,一家人别提多高兴了!”张娇乐滋滋地说,“今后,我还要经常出去学习新技术,回来接着好好干!”
从最初待业在家,到如今自主创业,多年来,像张娇这样通过劳务输出平台走出去又回来的三门峡人还有许多,他们见证了政府推动就业工作不断完善的进程和社会发展变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40年风雨兼程,我市劳务输出工作乃至就业工作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从“走出去”到“带回来”,城乡居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通过不懈奋斗,幸福感与日俱增。当前,面对新时代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就业政策正在全面落实,就业服务体系日趋丰富,就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三门峡正朝着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阔步前进!
( 编辑:师宝华 ) |
从“走出去”到“带回来” 幸福生活靠奋斗
“改革开放忆当年”系列报道之六
来源: 发布日期:2018-12-04 打印

- 上一条:诚信建设让路政执法更规范
- 下一条:改革开放圆我“飞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