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渑池县张村镇11个行政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合作社成立集中授牌仪式现场。
![]() 张村镇河南庄村群众在采挖丹参。
![]() 中药材种植。
![]() 翻晒辣椒。
![]()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一场富有含金量的授牌仪式
新年伊始有作为,勇立潮头展宏图。
1月3日,是隆冬时节难得的好天气,阳光暖暖。渑池县张村镇中心广场上,巨幅背景墙、整体的队列,空气里洋溢着浓浓的喜气,该镇11个行政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合作社成立集中授牌仪式正在举行。这标志着该镇13个行政村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成为三门峡农村集体制改革和“三变”改革的“排头兵”。
三门峡市农牧局副局长李安昌,渑池县副县长石线伟,张村镇委书记陈丛勤和镇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治国,渑池县农牧局局长张希保、县农办主任李长学、县委政研室主任孟键君、县财政局局长李军霞、县扶贫办副主任杨关锋、县农牧局副局长郑平伟等,渑池县产改办、各乡(镇)相关负责人、张村镇党政班子成员及全体机关干部等,一起来到了授牌仪式现场,共同见证这一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
渑池县张村、杜家、桑树坪、三化沟、曹窑、高桥、漏泉、庵北、苏秦、荆村、杨家新村等村的负责人是主角,他们充满自信地走上台来,郑重地双手接下每一张写着自家村名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合作社登记证书,同时也接下了一份希望,担当起了一份重托。
做改革的“排头兵”
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新一轮的农村改革正当时。
位于渑池县西部的张村镇总面积54平方公里,管辖13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人口2.6万人,土地总面积8.1409万亩,耕地面积2.9657万亩,系全国重点镇、省级文明乡镇、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自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暨“三变”改革启动后,这个发展要素活跃的乡镇,犹如一池春水中炸响一声春雷,再掀新波澜。
农村农民的根就在土地,改革才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张村镇领导班子思路清晰,高度重视,抢抓机遇,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实践,抢占先机,取得明显效果。
全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动员会后,张村镇党委迅速推进,成立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全程督导“三变”改革工作,研究制定全镇改革工作方案,安排时间节点,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压实,专人负责,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多次邀请县产改办领导现场指导,为全镇快速有效推进改革打下良好基础。目前,该镇13个行政村的清产核资、人口界定、设置股权、量化资产等工作任务全部完成,全镇共界定人口股1.6916万股,土地股3.20743万亩,量化村级经营性资产1233万元,非经营性资产3630万元,资源性资产6.919万亩。
试点先行,带动到位。该镇确定河南庄村、利津村为试点村。为使其高标准完成任务,在村主干道路两侧、人口密集区域悬挂横幅、书写标语100余条,通过村“大喇叭”宣讲、入户动员等方式,对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家喻户晓;解放思想、开拓视野,采用“走出去、带回来”的办法,先后组织两村村民到改革先进村考察学习,凝心聚力、振奋精神,确保试点工作能够依法依规操作、快速推进实施,第一时间完成各项工作,形成可参考经验,为其他行政村全面铺开工作奠定基础。其中,河南庄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率先在全市第一个挂牌成立。
推动改革,政府支持是保障。镇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提前谋划布局产业发展,大力推动各村集体发展“双椒一药”,在2017年支持各村发展丹参种植100亩的前提下,2018年又拿出600余万元专项资金,从土地流转、整地施肥、提供种苗、种植栽植各个环节全力支持每个村发展丹参100亩以上、花椒200亩以上,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其中,利津村集体发展丹参种植300亩,引导村民种植花椒400余亩、丹参300余亩,投资兴建10个温室大棚,投资120万元建成了丹参加工厂;桑树坪村利用山区优势,流转1200亩土地,栽植了黄桃、寿桃、冬桃和芍药多种作物,带动农户种植花椒200余亩,丹参300余亩;庵北村集体流转土地500余亩发展丹参和花椒,带动农户种植丹参和花椒200余亩;贫困村高桥村利用荒山、荒坡种植连翘1000亩,投资190万元发展万只麻鸭养殖场,新建11个标准化温室大棚搞特色种植;贫困村漏泉村种植1000余亩丹参和丹参育苗,发展湖羊养殖200只;其它各村也因村制宜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目前,全镇共发展丹参1.3万亩、花椒8000余亩,初步形成“中药材特色小镇”的良好局面。
该镇党委书记陈丛勤在发言中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今天张村镇13个行政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部成立,必将对今后张村镇的长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加快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县”和“一镇一品”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下一步,将以此为契机,立足发展优势,紧抓改革重点,全面贯彻“三变”改革精髓思想,建立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合作社经营管理的新路子,在巩固成果、打造品牌、做大市场上下真功夫,有效增强农民适应市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努力实现农业强劲发展和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双赢目标。
河南庄的“蝶变”效应
张村镇的河南庄村是第一个挂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合作社的牌子并开始运营的。这个过去远近闻名的落后村、信访村,成为第一个敢去“吃螃蟹”的村,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河南庄村是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故里,是三门峡市农村产权改革的试点村,也是豫西地区第一个走大集体经营道路的行政村,这里的村民世代以农耕为生。2017年11月,村里举行迎新春威风锣鼓训练时,村民们拉家常,向村干部反映最多的是年轻人都外出了,参与的基本都是在家里种地的老弱妇孺。说起土地都荒了,也没人想种田了,村民的眼睛里既有对土地上曾经有过的辉煌岁月的种种回想、依恋和不舍,也有对现状无力改变的遗憾、无奈和消极。
现实锥心,村“两委”干部也坐不住。他们提出把群众的土地全部流转起来,走大集体经营道路,没想到群众积极性很高,广泛响应,第一时间汇报到镇里,也得到了镇党委的大力支持。村干部信心倍增,多次带领群众外出到洛阳、新乡等集体经济先进村参观学习,越学越有劲头,回来即连续召开群众会和代表会统一思想,支部和“三委”干部成员写了决心书、按了红手印,决定带领群众走大集体致富道路。
村里167亩土地很快顺利流转,镇党委全资支持种植丹参,变输血为造血,这将是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村民热情高涨。春节过后,该村又利用麦收前的有限时间,在积极和群众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同时,先后到陕西的马嵬驿、袁家村、白鹿原,洛阳市孟津会盟的唐三彩村、画牡丹的平乐村,济源市的花石村,漯河市的南街村、胡桥村等先进村考察学习各类集体经济项目,看到了与外地先进村的巨大差距,干部群众的压力越来越大,但信心和动力也越来越强。经多次开会研究,制定了发展规划和河南庄村为民办的十件实事,确保麦收腾茬后不再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尽快种植高效作物。截至2018年5月,全村224户1590亩土地,有219户1570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流转率达95℅以上。
紧接着,县、镇召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及“三变”动员会后,河南庄的村委班子认识更高了,更加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和“三变”工作,下决心力争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让村容变美、集体变强、村民变富。6月25日晚,河南庄村党支部灯火通明,党员代表大会讨论得热烈。研究成立了“三变”改革领导小组和人口核查、清产核资工作小组,并迅速在县产改办指导下开展工作。随后又多次开会到深夜,制定工作流程、工作方案,研究工作方法和工作细节。每个村民小组都要逐户核实,并到派出所逐人对照,按照方案和原则进行核查,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清产核资,无论是村办公楼、卫生室、道路、桥涵等非经营性资产,还是集体土地、水库、料场等经营性资产,都能逐笔登记、诸事核实,并到财管所对照修改账目,人口核查和清产核资完成后,最终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794人,非经营性资产166万元、经营性资产53.59万元。实行同股同价,共2440股,其中人口股794股、土地股1560股、资金股27股、集体资产折股量化59股,选举成立董事会、监事会,确定了将收益的35%作为集体滚动发展基金、15%作为公益扶贫基金,剩余的50%收益按股进行分红。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乡村振兴不是遥远的梦。”这是现在河南庄人的心里话。
其实,从如今“蝶变”中的河南庄村现状来看,这句话就一点不含糊。
产业兴旺气象新。除2017年种植的167亩丹参外,长短结合,2018年该村又种植速生楸树300亩、丹参育苗210亩、黄芩260亩、珍珠透骨草150亩,收秋之后在剩余土地上发展花椒200亩、丹参300亩,成立河南庄村天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幸福苑种植专业合作社、渑池县宏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专项管理实体。保守估计,年底可实现丹参种植收入110万元、育苗收入150万元左右,总计260万元左右,2019年可实现各类农业收入300万元以上。
生态宜居环境美。2017年11月,对村容环境进行改造,划分17个卫生片区,实行轮流值日制度和农户“美丽庭院”改造认领奖励制度,先后有30多户获得“美丽庭院”荣誉,辐射带动效果特别明显;修建一处涵洞和道路960米,解决行路难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村环境治理中,打通了门前道路一条,消除了几家邻居的两三代人矛盾。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共整治超占院76户,一户一宅治理65户,其中交回集体有利用价值的古宅院13所,投资近1000万元的美丽乡村项目、220万元的“五小”水利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正在施工。
乡风文明入人心。自发成立民风民俗协会,牵头成功评审河南省传统古村落名号;组织在豫西首屈一指的威风锣鼓,打造“敢想敢干、善学善成、无私奉献、紧密团结”的河南庄威风锣鼓精神,信宗教、赌博的村民越来越少,好媳妇、好婆婆、好人好事在村里越来越普遍。
从人见人怕、鬼见鬼愁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与天斗与地斗,坚决不搞窝里斗”,现在河南庄村的信访稳定工作基本不操心,村民积极谋发展,建言献策,争先恐后到集体合作社地里干活赚钱作贡献的人多了。2018年,村里修路需要占群众土地10余亩,44户占地户,没一户群众向集体要土地补偿钱。村干部感慨地说:“地可是群众的命根呀!但他们全部都无偿作了贡献。”另外,该村的8户贫困户全部成功脱贫。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也是河南庄在“碟变”中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真实写照。提前谋划布局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供水和包装材料加工小企业,发展药材收购、药茶加工企业,发展古村水乡旅游,让一、二、三产协同高质量发展,研究出台“能人回乡、市民下乡、企业助乡”的三乡政策……河南庄人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明确,全村人一条心、一股绳、一股劲,奔着幸福和小康一路开跑,梦想实现相信不会遥远!
风正扬帆正当时
张村镇全面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成为三门峡市乃至全省农村集体制改革的“排头兵”,也是渑池县农村集体制改革和“三变”改革的一个生动的缩影。
目前,该县第一批24个试点村的产权制度改革任务提前完成,第二批212个非试点村的清产核资、成员认定工作在三门峡市率先完成,创新摸索出了“1图18表”清产核资工作模式和“3311”成员认定工作流程,共清查出经营性资产15650.11万元、非经营性资产57424.26万元,各类资源143.25万亩,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3.58万人;在12个乡镇领导和县产改办全体同志共同努力下,率先研究出台了全市第一份《“三变”改革指导意见》和《“三变”改革工作流程》,建立股份制合作社50余家,落实“两椒一药”产业项目103个,创新探索“三变”改革“331+”产业发展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坚持“统筹谋划,融合推进”工作理念,充分聚合全县“双椒一药”、农村集体经济、脱贫攻坚、“三变”改革的工作合力,充分利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千方百计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改革成果,使“三变”改革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新动能,确保渑池的改革成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是渑池县改革的目标。在当天的授牌仪式上,副县长石线伟对今年的工作提出更严要求。
“书记工程书记抓、书记工程抓书记”。2019年1月,渑池县有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涉贫村,必须完成村级集体股份合作社建立任务;2019年3月底,全县所有村必须完成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登记工作;完成产业项目“三变”改革的试点运行任务。
试点村必须明确时间节点要求,倒排工期任务,将节点任务量化到月,明确到周,细化到天;将工作任务细化到具体项目,具体项目分解成细化任务清单,清单责任明确到具体的责任干部;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个环节一个环节问成效,不折不扣地完成改革工作。2019年6月底前,要全面完成全县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暨“三变”改革任务。
改革风正劲,扬帆正当时。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中勇立潮头,成为“排头兵”,渑池县张村镇走在了前列,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幸福,未来可期。
( 编辑:李建新 ) |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排头兵”
——渑池县张村镇11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合作社集体授牌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1-07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