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5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坚持引进培养结合,打造双高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人尽其才百业兴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4-22   打印

    4月14日24时,三门峡市中心医院眼科医院手术室灯火通明,眼科医院院长党亚龙正带领着他的团队为患者做手术。这是他当天进行的第六例玻璃体切除手术。“市委、市政府那么支持我们,我们不努力不行啊。”党亚龙笑着说。

    党亚龙是从崤函大地走上国际学术研究的医学博士,也是我市首位回归家乡的留美眼科博士后。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回报家乡,是党亚龙的梦想。“在美国匹兹堡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时,经常能看到国内城市的吸引人才政策。”党亚龙说,考察对比了不少城市,还是三门峡的“1+8”人才政策和故乡之情感染了他,最终选择回到家乡。

    2018年2月,党亚龙回到三门峡,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配合市中心医院建立了三门峡市眼科医院,同年4月,建立了三门峡眼科研究院。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党亚龙发表了11篇学术论文,带领团队依托眼科医院和眼科研究院,帮助我市成立了河南省青光眼房水外引流调控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眼科微创手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北京大学、郑州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使我市的眼科医学平台建设走到了河南省前列。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一引领两重点三关键”的人才优先发展思路,以“1+8”人才政策体系为引领,突出抓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两个重点,把握人才“引进、培养、服务”三个关键环节,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服务力度,倾力打造人才集聚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我市人才集聚引力不断增强,人才质量和活力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广聚天下英才以用之。我市将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一年来,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2个、高层次人才283名,实施人才项目38个,智能机器人及大数据应用、杜仲精深加工等一批高科技人才项目实现落地。坚持“人才+项目”模式,大力引进国外智力。我市共实施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28个,累计引进外国专家83人次,扶持了灵宝华鑫铜箔、义马开祥化工等企业向新型高端工业发展,培育和发展了灵宝高科技农业、卢氏“千亩美国大樱桃”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广泛开展人才引进专项活动,从全国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本地人才回三门峡建功立业,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1万人次,切实为我市各行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提升本地人才实力。我市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工程,构建分层分类的继续教育体系,累计培养培训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5.2万人次;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博士后创新基地3个,进站博士后19人,在站博士后获得国家专利3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11个。弘扬“工匠精神”,推进全民技能振兴,累计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83万人次。实施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人才合作工程,几年来,三省五地共开展人才联谊会和大型人才招聘活动1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2.7万个,整合配置了区域人才资源,促进了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优化环境激发活力。我市树立“管理服务并重、加强事后监管”理念,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主要标准的评价导向,对不同系列不同领域的人才实行分类评价。制定出台了《三门峡市优秀高技能人才培养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激励政策,连续四年评选优秀高技能人才726人、三门峡技术能手90人。深入开展人才管理领域“效能革命”,积极推进“四办”(就近办、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服务,市、县两级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实现了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制度流程、信息系统“四统一”。

    一项项举措不断推出,持续发力,推动了全市人才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全市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3.2万人,双高人才占比约16.8%,双高人才数量较“十二五”期末分别增长68%和59%。

    如今,随着人才强市战略的不断深入,我市科技事业有创新,特色产业有专家,初步形成了人才辈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 编辑:c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