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渑池县天池镇,有一位年近七旬的共产党员,当乡亲们需要时,他临危受命,当起了村里的“当家人”,每天带着偏瘫的老伴到村里“上班”。在他的带领下,一年前还是软弱涣散的“后进村”,一跃变成了极具活力的“后劲村”。他就是天池镇张大池村党支部书记范留群。 张大池村位于天池镇北部,有4个自然村6个村民组1066口人,是典型的农业村。 过去,张大池村是远近有名的穷村、乱村,经济落后、发展乏力。村委大院10间房子被村民占了8间,村两委班子不得不挤在两间房子里办公,前来说事的、办事的、吵事的……一拨接一拨,村委大院成了“集市”。尤其是两年前,村两委原班子成员因违法乱纪问题,几乎“全军覆没”,村两委陷入软弱涣散状态。 “谁能接手张大池村?”镇里犯难,村民也没底。这时,一些群众想到了在村里因养牛而事业有成的范留群。 范留群今年68岁,喂养了80多头肉牛,每年收入几十万元。老伴两年前因患脑梗、高血压和心脏病导致轻度偏瘫、反应迟钝,老范为了方便照料老伴的饮食起居,去到哪里就把她带到哪里。亲戚、朋友反对范留群接村里这个“烂摊子”,有人直接说:“你现在事业做得这么好,老伴还有病,何苦呢?” 然而,看着村子多年来一成不变的落后面貌,范留群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范留群决定接受这份考验,为村里发展出一分力。 2018年5月,范留群高票当选张大池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范留群和新班子成员经常早出晚归,深入群众家中,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他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煤矿塌陷区房屋补偿款发放不公平问题入手,坚持做到“四议两公开”。群众心平了,气顺了,一年来,村里再也没有发生越级上访的现象。 为了树立干部良好形象,范留群给村干部立下“规矩”并以身作则:到镇里开会、办事,吃饭要自掏腰包,不准以村里名义签单。此外,他还要求村干部上班期间,午饭一律不准饮酒,值班、开会不准迟到。对这些,村委会主任钱光民深有感触:“老范除了去镇里、县里开会,几乎天天都在村里。” 村里晚上黑灯瞎火,下雨时道路更是泥泞不堪,垃圾到处丢弃……这些问题老百姓反映最强烈。范留群就先从环境卫生整治开始,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党员齐上阵,用最低的成本,把村环境卫生治理了一遍。 针对村委大院破烂不堪、群众没有文化活动场所的情况,范留群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并通过村干部垫资、分期付款等方式,投资近40万元,将村室及村委大院的院墙、门楼、厕所修葺一新,建成了村文化广场、文化大舞台,新修了125米水泥路…… “一户一宅”治理是农村“老大难”问题,范留群迎难而上,耐心做通群众工作,从今年3月20日开始,提前一周,率先在全镇开展此项工作,拆除危旧房屋300多间,清理垃圾2万多平方米。 张大池村有土地3800多亩,水资源也很丰富,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尤其是“张大池萝卜”远近闻名。范留群上任后,引导群众在1000多亩洼地种上萝卜、白菜,在700多亩丘陵地种植了花椒。目前,村里流转的100多亩土地种植花椒,林下套种辣椒和中药材,用于发展集体经济。 一年的辛苦没有白费,如今张大池村面貌焕然一新。今年3月,在天池镇召开的2018年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张大池村被天池镇党委、政府授予“农业农村工作先进村”“平安建设工作先进村”两项荣誉。 “后进薄弱村整顿首在班子、重在发展、根在民生。‘一个将才带一军,一个能人带一村’。张大池村的变化,充分证明选好带头人最关键。”天池镇党委书记王雪峰感慨地说。 ( 编辑:cll ) |
他让“后进村”变成“后劲村”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5-22 打印

- 上一条:红樱桃铺就致富路
- 下一条:湖滨区:打造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