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卢氏县立足生态优势,将贫困群众融入扶贫基地、嵌入产业链,完善扶贫机制, 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产业扶贫结硕果 脱贫摘帽奔小康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7-11   打印
群众在蔬菜大棚里采摘苦瓜
  
  一场雨过后,山城卢氏就像被洗过一样,蔚蓝的天空下,山是绿的,田野是绿的。6月27日至29日,记者一行来到卢氏县,漫步于各个产业扶贫基地,象征着蓬勃生命力的明亮绿色扑面而来。一株株长势旺盛的苗木,一个个辛勤劳动的背影,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色,让人感受到卢氏高质量脱贫摘帽的希望。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卢氏县立足绿水青山好空气的自然生态优势,围绕特色林果、中药材、食用菌、生态旅游等产业,将贫困群众融入扶贫基地、嵌入产业链,带动群众高位脱贫。目前,该县建成350个产业扶贫基地,每村都有2个以上扶贫基地,每户都有3个以上增收项目,贫困户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因地制宜 长短结合
  
  特色产业全覆盖
  
  东明镇当家山核桃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共栽种核桃2000余亩,其中,2017年栽种的核桃已经挂果。记者在基地看到,一棵高约1米的小核桃树上结了近20个核桃,个头均匀、长势喜人。在基地放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核桃树苗整齐排列,套种的红薯、黑土豆等农作物和丹参、白芍等中药材长势茂盛。记者了解到,该基地种植的是豫西地区6个适生的核桃品种,产量高、皮薄,适宜后期加工,市场表现好、客户反映好,3年以后将进入盛果期,预计每亩产量可达300公斤。
  
  江渠村蔬菜产业就业基地位于东明镇的河川地带,一个个大棚整齐地坐落在道路两旁,大棚里的黄瓜、苦瓜等正待收获。冷藏室里,20多个装满苦瓜的蔬菜箱即将运往西安,工作人员正给蔬菜箱称重并计算发货数量。基地负责人蔡留社告诉记者,蔬菜大棚主要种植黄瓜、丝瓜、苦瓜和甜瓜等品种,每个棚年收益在2万元左右。目前,已经建成大棚80个,投入使用30个,基地全部建成后可带动160户贫困户脱贫,400余人就业。
  
  “按照因地制宜、长短结合,注重特色、规模发展的原则,东明镇大力发展‘果牧烟菌药菜’等绿色农业。”东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苏西场告诉记者,在长效产业方面,扶持贫困户发展连翘、核桃种植,人均1亩以上;在短效产业方面,扶持贫困户经营当年见效的中药材种植、蔬菜种植和养殖项目,实现每户贫困户都有3个以上产业覆盖。
  
  深化模式 扩大带贫
  
  贫困群众稳增收
  
  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是产业扶贫的关键。
  
  “我在这儿干活,一天最少可挣80元,还能就近照顾家里的病人。每天车接车送,中午还管一顿饭,很方便。”在东明镇当家山核桃科技扶贫示范基地,贫困户陈建军一边给核桃树浇水,一边告诉记者。据该基地技术员赵双奎介绍,截至6月底,已向陈建军支付工资近万元。像陈建军这样的贫困户,该基地共有32人,每人一年收入最高可达1.5万元。
  
  从卢氏县城出发,经过洛河大桥往南行进,走上黑了宿村边的盘山公路,就来到了望家山万亩果药产业扶贫基地。站在山顶,可以俯瞰卢氏县城。放眼基地,俨然一片绿色的海洋,远处是巍巍群山,近处是万亩果药,成片的连翘、花椒、核桃树苗在风中摇曳,几名群众正在为连翘和核桃树除草、松土。谁承想,这里曾经是一片只有刺槐和杂草的荒山。
  
  自2017年10月开始,文峪乡结合当地实际着力打造产业扶贫基地,在窑子沟、杨家场等6个村的荒山上栽植连翘1.17万亩、核桃3200亩、大樱桃2500亩、花椒1200亩,总面积1.86万亩。
  
  产业扶贫基地如何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文峪乡党委委员、乡人大主席韩良才告诉记者,基地主要有三种带贫模式:一是“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乡里把土地流转给造林公司或合作社,由公司负责管理,合作社负责组织群众、农户参与劳务,从中获得薪金和租金。二是“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合作社负责组织、引导、技术支持等,农户自行管理,获得收益。三是政府产业扶持资金的股金分红。基地1.17万亩连翘中,政府的产业扶持资金占股40%,全乡1182户3550人的贫困人口每人平均拥有3.2亩连翘,盛果期人均产值5000余元,这些分红收益将按照贫困人口比例分配到各村作为集体收入,通过设置公益岗位、支持双扶驿站、特困人口救助等方式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我们这个基地所有产业到盛果期时,产值将达到1.2亿元。”韩良才说,“我们还高标准规划实施了国土绿化,在该产业基地范围内的荒山上栽植油松、五角枫、桫椤、桧柏等,通过产业发展加速国土绿化,通过国土绿化促进产业发展,逐步推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三产融合 完善机制
  
  脱贫摘帽有希望
  
  6月28日,天空下起小雨,记者在官道口绿色(有机)果业扶贫基地看到,今年春天栽种的秋月梨和优质苹果均长到一米多高,枝叶茂盛。一棵棵幼苗萌发出嫩绿的新芽,在雨水的浸润下,更显青翠欲滴。据了解,该基地辐射官道口镇的车岭、大岭、寨上、耿家庄等四个村,总面积3500亩,其中苹果2300亩、梨1200亩。
  
  “为了进一步带动周边果品产业的高效健康发展,经二仙坡公司与官道口镇政府协商,由公司在官道口镇流转土地,在基地全面推行绿色、有机果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品牌化经营、融合化发展。”二仙坡官道口有机苹果基地负责人徐欣介绍,果品基地达产后,亩产优质苹果、梨4000公斤,年产苹果1120万公斤、梨400万公斤,年纯收入2900余万元,带动当地群众1000余人就业。
  
  雨后的豫西百草园,碧空如洗,游人如织。游客在此观美景、赏民俗,看特色民居、享农家美食,流连忘返。该景区集中草药种植、中医药养生体验、四季水果采摘、特色民俗游览于一体,规划面积3万亩,核心示范区占地面积1000亩。
  
  随着乡村游的兴起,以服务景区游客为主要功能的“农家乐”,在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的同时也给村里带来了就业岗位。近年,官道口镇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基地,依托绿水青山和绿色有机产品吸引人流、资金流,第三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在做好第一产业和搞活第三产业的同时,卢氏县还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中药材精深加工等为重点,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开工建设三禾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园、核桃油深加工产业园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圣玛斯、金海生物、润奇食品、浩洋服饰等纷纷入驻产业园区,新增就业岗位1600多个,产业带动就业、就业增收致富已初见成效。
  
  (下转第四版)
  
  【记者感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记者在卢氏县采访时明显感觉到,卢氏县的产业扶贫,做到了精准,做出了成效。
  
  既有长效产业,又有短期产业;既能让群众务工,还可为群众分红。同时,不断完善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就业,大大提升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群众有了稳定增收的渠道和源源不断的动力,脱贫摘帽奔小康便指日可待。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全县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撸起袖子加油干,高质量脱贫摘帽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上接第一版)
  
  为了推动产业扶贫工作,卢氏县先后印发了重点支持长效产业的《卢氏县核桃连翘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和重点支持短平快产业的《卢氏县产业扶贫工作意见(试行)》;2018年9月,又适时出台了《卢氏县香菇产业发展意见(试行)》;今年4月,该县又出台农业产业融资支持暂行规定、农业产业扶持暂行规定、农业产业龙头培育和三品一标认证奖励暂行规定等,引导市场主体进一步做大做强,同时建立了产业扶贫重点项目“五个一”推进机制,即一个重点项目、一个牵头领导、一套服务人马、一套推进方案、一抓到底交账,保障各项部署有序推进。
  
  2019年是卢氏县脱贫摘帽年,决胜高质量脱贫摘帽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目前,全县未脱贫的4941户11363人中,产业扶贫覆盖3921户,产业扶贫措施到位率99.7%,产业叠加度2.95。做实基地、串点连线、以线带面、星火燎原,卢氏县作为全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和雏形已经形成。


( 编辑:李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