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我们说起三门峡,就会想到苹果,苹果可以说是三门峡的一个代名词,刚才我们在展区也看到了包括苹果、香菇等在内的三门峡特色农业产品。三门峡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有哪些新举措、新成果、新动态?
刘南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三门峡“五山四岭一分川”,山地和丘陵面积占90%以上,是传统粮食小市。如何依托山区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是三门峡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我们在农业定位上把“特色农业强市”作为奋斗目标,在产业布局上重点谋划的首先就是苹果。三门峡的苹果为什么好?因为三门峡地处黄金苹果适生带,环境条件得天独厚。这些年,我们在推动农产品提质方面,把打造寺河山和二仙坡等品牌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目前,每年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177万亩、产量19亿公斤左右,分别居全国地级市第7位和第6位,实现了发展优势苹果的重要突破,出现了别的地方苹果论斤卖、三门峡的苹果论个卖的现象,单个苹果在市场上卖价高的可超过20元,三门峡苹果的品质受到市场广泛好评,苹果产业对我市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超过25%。
我们着重发展食用菌,采用居全国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种植技术,2018年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1.8亿袋,实现产值20亿元,出口量占全省的五分之一,成为新的特色农业的亮丽名片。
我们围绕农产品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实施品牌化运营。重点发展以电商为基础的新型营销方式,解决农产品交易难问题,也解决服务农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2018年电商实现交易额18.5亿元,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通过电商途径“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时,我们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利用三门峡的好山、好水、好空气来发展乡村旅游。2018年,全市乡村旅游游客量达684.3万人次、总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32%、77.6%,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卢氏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空气质量好,生态条件好。他们抓住机遇,大力实施“清清卢氏”发展战略,目前,以豫西大峡谷、豫西百草园等为代表的一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批农民从以农业为主业转向以旅游业为主业,既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
我们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动提质增效、品牌化营销和协同高效发展,特色农业产值在农业中的占比持续提高。2016年以来,特色农业产值连年占农业总产值的85%左右,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62元,同比增长9.0%,保持较高增长水平。
在发展特色主业产品的同时,我们还大力发展地理标志产品,比如核桃、软籽石榴、大樱桃、花椒、艾叶等产品,正从三门峡走向全国,尤其是新发展的红啤梨,产量更是占到了全国的70%。灵宝苹果等19项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位居全国地级市“前100位”。
三门峡正从特色农业大市向特色农业强市迈进,努力推动特色农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王牌”。
( 编辑:李建新 ) |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9-19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