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创业,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三门峡旧貌换新颜。从一穷二白到安居乐业,从艰难困苦到富足和美,样样都有新发展,年年都有新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三门峡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果,人民生活阔步走向全面小康。
一、从一穷二白到基本小康,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70年来,三门峡人民以实干托起使命,以奋斗铸就辉煌,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实现了“千万元”到超“千亿元”的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5870万元,跃升到1978年的5.37亿元,1996年突破100亿大关,2011年跨上1000亿元台阶,2018年达到1528.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504.6倍,年均增长9.9%。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1979年—2018年三门峡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高于之前26年(1952年—1978年)年均增速3.3个百分点,快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速1.8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67294元,高于全国(64644元)2650元、全省(50152元)17142元,按年平均汇率(1∶6.6174)计算,达到10169美元。
财政实力大提高。70年来,三门峡市充分发挥财政调控经济、配置资源职能,财政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从“百万元”超“百亿元”的大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十分困难。1952年全市财政收入仅为944万元,1978年增加到6359万元。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分别于1987年、2004年、2013年突破一亿元、十亿元、百亿元大关,提升至2018年的162.82亿元。1979年—2018年三门峡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55倍,年均增长1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不考虑价格因素,比前26年(1952年—1978年)年平均增长7.6%的速度快7.3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税收收入84.61亿元,占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0.4%;民生八项支出达到179.3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3.5%,“真金白银”让笑意越来越多地写在老百姓脸上。
二、从结构单一到百业兴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农业生产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产量较低。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引领和扶持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特色农业加快发展。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71.98万吨,是1952年的3.7倍;油料产量2.75万吨,是1952年的27.5倍;水果总产量达240.63万吨,连续8年保持全省首位,其中苹果产量186.64万吨,分别是1952年的181倍和8888倍。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的21万千瓦提高至2018年的 118.81万千瓦;全市耕地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43.7千公顷扩大到55.45千公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7亿元上升到2018年的207.41 亿元。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农村电商从无到有,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
工业体系逐步完善,产品产量大幅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三门峡市工业基础薄弱,1952年全市仅有工业企业12个,年产值197万元。随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三门峡市的建立,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先后投产,煤炭、纺织、机械、电力等行业加快发展,工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1978年,全市工业企业421个,工业总产值5.5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52年的290.5倍。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发展进入腾飞期,201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158倍。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18年,全市原煤产量1094万吨,是1952年的62倍;发电量208亿千瓦小时,是1952年的29.7万倍;水泥514.22万吨,是1978年的56倍。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2018年,改装汽车1.96万辆,汽车配件619.7万件。
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生活能力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195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611万元,到1978年也只有8206万元。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随市场繁荣而日益兴旺。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66.84亿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50倍,年均增长13.4%。其中,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14.2%、12.3%、11.7%和10.9%。党的十八大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同步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占比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1952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88.0%、1.6%和10.4%。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随着工业化建设推进,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33.2%、51.5%和15.3%。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巩固加强,工业和服务业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8%、55.1%和37.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6%、62.1%和33.3%。
三、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交通通信逐步完善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化步伐加快。2018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3%,比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4.6个百分点。城市框架不断拉大。2018年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1.2平方公里,比1990年扩大49.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990年的19.5万人扩大到2018年的67.7万人。除道路交通逐渐完善,为群众的生活工作带来便利外,各类商品房小区、安置小区拔地而起,青龙涧河和苍龙涧河蓄水大坝建成,陕州公园、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黄河湿地公园建设、涧河两岸改造提升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自然山水生态城市风貌凸显,城市品位提升。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交通事业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以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区域交通枢纽为战略目标,持续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升级改造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积极构建以“三纵五横”为主框架的交通运输网络。至2018年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95公里,比1952年增长27.7倍、比1978年增长4.7倍。其中,高速公路317公里,普通干线公路1596.1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8181.2公里。三门峡境内铁路全长343公里,其中郑西客运专线长154公里,陇海铁路长189公里,浩吉铁路也于今年9月28日正式开通运营。三洋铁路(规划)、运三铁路(规划)等铁路也在积极规划中。
现代通信网络加快构建。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后来居上。2018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到87.89亿元,比1978年增长5898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宽带中原”建设加快实施。2018年,全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60.68万户,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四、从发展落后到全面进步,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文化素质差,80%以上人口是文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教育,扫盲成效显著,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率由1990年的14%下降到1.75%;全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90年的5.7年提高到9.2年。小学教育普及,学龄儿童入学率提高,2001年以来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100%。教育投入不断加大,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基础教育不断加强,职业教育、民办机构发展壮大,教育结构单一化状况明显改善。2018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含培训机构)1985所,各类在校学生79.08万人,教职工人数4.39万人,其中:高等职业学校3所,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1.79万人。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广泛深入,教师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医疗条件显著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医疗卫生水平很低,医院集中在城镇。1952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仅69个,卫生技术人员168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经过努力,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1978年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30个,病床数3542张,卫生技术人员3392人,但医疗卫生总体水平依然不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建立健全。2018年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8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2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卫生监督检验所7个,农村乡(镇)卫生院74个。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5万人,卫生机构床位1.2万张。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疾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2018年,全市人口死亡率6.34‰,比1978年降低1.23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3.4‰,低于全国(6.1‰)2.7个千分点。
文化事业不断壮大。2018年年末,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全市馆(库)藏文物近7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万余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3个,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3个,全市所有的文化馆、图书馆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6个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2018年年末全市有市级广播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5座。2018年年末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7.61%,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15%。仰韶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庙底沟文化、黄帝文化等在全国受到瞩目;白天鹅摄影、豫西剪纸、陕州地坑院、温泉旅游文化等成为三门峡极具特色的亮丽名片。
五、从温饱不足到安居乐业,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就业规模扩大,就业结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全市就业总量大幅增加,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2018年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到141.71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为43.7∶19.7∶36.6,与1990年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下降16.4%,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0%。党的十八大以来,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新兴就业岗位不断涌现,第三产业、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成为吸引就业的主渠道,就业形势稳中向好,2013年—2018年,6年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3.39万人。
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70年间,居民消费从最初的追求温饱,向美好生活的需要迈进,生活质量飞速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提升。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953元,扣除价格因素,是2010年的1.9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503元,扣除价格因素,是2010年的1.8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2018年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2.4%,比2010年降低9.2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分别达34辆、114台,比改革开放初期大幅增加。居住条件改善。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2.39平方米,比1991年增加40.1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3.82平方米,比1991年增加28.12平方米。
社会福利保障日臻完善,普惠程度大幅度提高。2018年年末,全市共有2.02万名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6.1万名农村低保对象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全年共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7284.9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3328.3万元。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参保人数逐年增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广。2018年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103.34万人,城乡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220.1万人,基本实现全民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7万人、22.9万人和22万人,覆盖了绝大多数的职业群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4”连涨达到月人均2139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持续提高,达到每人每月100元以上;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住院医疗费用政策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8%和75%。
70年奋斗岁月饱经风霜,70年发展历程壮丽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人民更有信心、更有决心去实现更伟大的目标。展望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市人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奋力推进新时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开启现代化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详情请见今日《三门峡日报》A5版或浏览PDF版)
( 编辑:李鹏 ) |
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三门峡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9-30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