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记录人生轨迹 “三绝”誉满华夏梨园 ——深切缅怀曲剧大师马骐先生 马琪先生并未远去,他曾对妻子说,等抗击新冠肺炎战疫胜利后,为河南支援武汉归来的英雄们唱上一段…… 不承想,2020年2月2日凌晨,我国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大师、曲剧泰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剧”代表性传承人马琪先生不幸辞世。作为7000年仰韶文化发现地的三门峡市渑池县,曾是马琪先生艺术生涯的第二故乡。噩耗传来,全县人民十分悲痛。马骐先生倾毕生心血开创的“马派曲剧艺术”,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一、梨园三绝“活寇准” 1923年2月,马骐先生出生于河南省封丘县东马庄村。上世纪40年代初,他被国民党部队抓壮丁至四川。 1943年10月,他拜曲剧小生马文才为师,正式从事戏曲职业。1945年8月,在重庆83师师部礼堂,他首次登台演出《闹书馆》崭露头角。1949年2月,因师傅去世剧团解散。 1950年5月,马骐加入灵宝文化剧团,获得新生。1953年3月,他来到渑池县普及曲剧团,通过言传身教,该剧团从踩高跷走上大舞台,原本的小生、小旦、小丑“三小戏”得到改进,他在《四进士》中扮演的宋世杰,颇有麒麟童周信芳的风度,因而冠名河南曲剧童名老生。1955年,马骐当选渑池曲剧团团长兼导演。1956年12月,他主演的原创现代剧《第一眼井》,代表洛阳地区参加解放后河南省第一届戏曲汇演,并荣获表演二等奖。 1958年3月,马骐被错划为“右派”。在曲剧团,他要求全体演员坚持做到“台上演出十次百次不走样,戏唱精了,人物演活了,才能出神入化。”同年4月,在三门峡大坝工地,马骐为前来视察的周恩来总理、彭德怀副总理及水利部部长傅作义等人,演出新编现代曲剧《刘介梅》,不仅受到周总理的热情赞扬,也丰富了筑坝工人的文艺生活。 1960年6月,马骐与周玉珍联袂演唱的传统剧《貂蝉·拜月》一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开创了曲剧在中央电台录音播放的先河。1963年8月,马骐出演《杜鹃山》中的男一号“雷刚”。该剧由当时下乡在渑池的中央文化工作队赵常如执导,马骐如鱼得水,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好评。同时,他培养的李瑞杰、郑庆恩等20余名得力弟子,坚持练功演出,都成为繁荣曲剧艺术各具特色的领军人物。 1973年3月,马琪因演技出众,被新成立的洛阳地区曲剧团选中,调入该团,曾任副团长。同年5月,参加河南省戏剧汇演,主演的原创现代剧《柜台内外》反响热烈,好评连连。1979年10月,先生“右派”帽子被摘掉,他工作的信心更足了。几经钻研,他编创主演的《寇准背靴》,在洛阳谷水剧院首次搬上舞台,大获成功。尤其是剧中展示的帽翅功、髯口功、靴子功,被戏剧界赞为“三绝”,受到观众的热烈好评。从此,《寇准背靴》成了全省曲剧团的金字招牌,马骐的名字也和《寇准背靴》连在一起,该剧也成了“马派”表演艺术的代表作。特别是“下朝来一边走一边长叹”一段唱腔,至今仍为渑池乃至全省戏迷广泛传唱。 1982年,马骐主演的《寇准背靴》,由我国著名电影导演陈方千执导,河南电影制片厂在四川成都峨嵋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摄制成电影。1983年1月,马骐携《寇准背靴》、《攀龙附凤》两剧晋京,成为“文革”后河南曲剧首次进京汇报演出的典范。马骐的精彩演技,受到首都戏剧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评价,誉满京都。《人民日报》《戏曲电影报》等媒体刊登文章,盛赞马骐为“活寇准”。 二、德艺双馨为人民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马骐之所以被誉为“活寇准”,完全得益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艰辛努力。马骐的亲传弟子、82岁的渑池县曲剧团原团长李瑞杰如是说。 李瑞杰和马琪在一起生活时间很长,马琪看他是个好苗子,就有意重点培养。1960年10月,经渑池县曲剧团党支部推荐,马琪在洛阳红星剧院演出结束后,正式收李瑞杰为徒弟。马琪上台演戏,让他一直跟着,一句唱词、一个眼神、一个举动,让他认真看,用心记。 谈到马琪老师的成名戏《寇准背靴》,李瑞杰更是有些激动。他谈到师傅的“帽翅功”,是马老下了程门立雪功夫,拜在蒲剧大师闫逢春门下,加上后来的勤学苦练才成功的。一双帽翅的扇动,像过去用扁担挑水一样,用脖子和臂膀互动才会上下扇动,或左跳,或右静,才运用自如。不仅如此,他在《寇准背靴》里的摇步,步伐缓慢,身体左右轻微摇摆,帽翅随步摇摆;颠步动作,把寇准年迈苍老的状态表现得游刃有余。通过帽翅的单甩双甩,常常博得观众喝彩。 由于马老耐心细致的指导并倾囊相授,1985年,河南省第一届戏曲汇演,李瑞杰饰演《齐桓公之死》中的“管仲”,因演技出色,被观众误以为马琪老师,当时我省戏曲评论家牛清波赞扬他是“活寇准”带出的“活老生”。 “戏比天大”。在艺术追求上,马老把演好戏、做好人作为终生信条,时刻心系观众,他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从尊重观众出发,与观众心心相印,在给群众送去欢乐的同时,也把艺术家们的热情和执著留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记得1963年夏天,在新安县演出即将开始时,马琪的家乡传来急电:“洪水吞噬妹亲生命,琪哥接电速回。”曲剧团团长决定对外通知取消此次演出,马琪却快步走向戏台,全力投入唱完了《杜鹃山》,台下掌声不断,幕后同仁们却泪如泉涌。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马琪善于广收博采,融会贯通。其唱腔浑厚壮实,音域宽广,表演朴实无华。他善于吸收姊妹剧种的唱法,精准运用唱、念、做来表现人物形象。他以大本嗓为主导,以二本嗓作补充。中音结实洪亮,低音浑厚有力,摸索出了“脑后摘筋”和“高音轻过”的唱法,风格别致,特色鲜明,深为豫西乃至全国观众所喜爱。在“洛阳曲子”流派中,其老生唱腔独树一帜。此外,他在表演艺术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在《寇准背靴》一剧中的“踢靴”表演,堪称戏曲界的“靴功”一绝。 1970年前后,马琪曾先后在《红灯记》中主演李玉和;在《智取威虎山》中出演常宝爹;在《沙家浜》中饰演胡传魁;在原创现代剧《收租院》中饰演卖孙女的瞎子老爷,尤其在该剧中“手拿一张卖身文”的哭诉唱段,感人肺腑,大放异彩,至今让人们念念不忘。恢复传统戏演出后,他先后在《洛阳令》《跑汴京》《搜书院》《赵氏孤儿》《九龄救主》《攀龙附凤》等近百个剧目中担当主演。 2014年8月,马琪荣获洛阳市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三、凯歌奋进感华夏 “花若盛开,蜂蝶自来。”2020年1月,从中宣部获悉,渑池县曲剧团编创的大型现代原创曲剧《大山的儿子》和其他省市14部优秀参赛作品,被中国网正在上演频道、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小剧场戏剧专业委员会、中国好戏活动组委会授予2019年度全国优秀作品“中国好戏”。 渑池县曲剧团团长刘建芳说,马琪老师从艺数十载,逐步形成了“马”派独特的曲剧表演艺术风格,他为河南曲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渑池县曲剧团在马琪、周玉珍等曲剧名家的带动下,好戏连连,精彩不断。 《大山的儿子》是根据渑池县段村乡四龙庙村党支部书记张东堂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事迹改编而成,反映了新时代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的良好精神风貌。该剧由省剧协副主席、著名青年剧作家陈涌泉老师多次深入段村乡四龙庙村、坡头乡不召寨村实地采风,历时70余天精心创作而成,并由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优秀青年演员盛红林和方素珍担纲主演。2017年11月,该剧在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中斩获“河南文华大奖”等8个奖项;2018年6月作为河南省唯一参演节目,赴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获得中宣部、文化部纪念牌、纪念证书,为三门峡赢得最高荣誉。《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光明网等150余家新闻媒体持续关注。同年12月,作为全省脱贫攻坚戏曲作品进行巡演。2019年7月,参加“天中杯”第八届黄河戏剧节比赛,并荣获(县区暨民营组)剧目金奖。不仅如此,在马琪、周玉珍等老一辈曲剧大师的感染下,渑池县曲剧团先后创演的《渑池会》《大山的女儿》《曹端还乡》等大型剧目,在省、市各大赛事中屡获殊荣,在全国极负盛名。 渑池籍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李学庭曾评价马骐说:“在一百多年的曲剧发展史上,马老的须生表演是其中一座高峰。”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赞他是戏剧界“少有的须生”。 “强将手下无弱兵,真不愧是杨家的媳妇女英雄……”马老这句优美浑厚的曲剧之音,始终愉悦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今天,马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在诸多剧目中创造的艺术形象,依然鲜活在戏剧舞台上。他那脍炙人口的精彩唱段,依然在他的“戏迷”观众中广泛传唱。他倾毕生心血创造的曲剧“马派”艺术,依然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曲剧艺术后来人。 (衡声晨 贺晓鹏 刘学伟) ( 编辑:cll ) |
百戏记录人生轨迹 “三绝”誉满华夏梨园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2-14 打印

- 上一条:毫不放松 统筹推进 抓实抓细各项工作
- 下一条:绿叶蔬菜将走上老百姓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