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历史的答卷:圆梦脱贫

——卢氏县脱贫摘帽纪实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3-02   打印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一年之中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季节。
  
  日前,卢氏县迎来了永载史册的重要时刻——2月26日,河南省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包括卢氏县在内的14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卢氏县正式脱贫摘帽,“贫困县”的称呼在卢氏成为历史。
  
  这是历史的答卷!4年多来,9.17万贫困群众脱贫退出,156个贫困村达标退出,贫困发生率从18.9%降至0.98%,漏评率、错退率为零,群众认可度98%……三门峡市、卢氏县上下同欲、战天斗地、大干实干,共同谱写了一首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脱贫史诗,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脱贫答卷。
  
  这是庄严的承诺!4年多来,三门峡市把卢氏县脱贫摘帽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举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兑现对卢氏人民的庄严承诺,圆了伏牛山区群众的脱贫梦。
  
  这更是卢氏人民日夜期盼的重要时刻——深度贫困之殇,被卢氏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用4年多时间一举破解,38万老区人民脱贫梦圆!
  
  “卢氏脱贫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豫西,4004平方公里的莘川大地即将迎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一)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作为全国人口大省,面对贫困县数量占全省县(市)的一半、农村贫困人口总量全国第三的现实省情,河南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提出“确保全省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16年9月,三门峡市七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圆满完成。“全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卢氏县贫困县摘帽脱贫。”这是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承诺。
  
  卢氏县,这方古老、辽阔的山川,西汉元鼎四年建县,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县、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是河南省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三门峡市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
  
  曾经,由于生态受限、发展受限、开放受限、区位受限,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薄弱,卢氏县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2016年年初,通过精准识别,卢氏县有贫困村158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18个),贫困人口19645户63134人,贫困发生率18.9%,居全省之首,高出当时全省平均水平13.7个百分点、全市10个百分点。
  
  精准脱贫,早日摘掉贫困县的“帽子”,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梦想。
  
  (二)
  
  当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时,秦巴山深处的卢氏县春潮涌动,一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大决战拉开大幕。
  
  卢氏县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工作大局,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结奋战、苦干实干,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以攻城拔寨的勇气彰显“卢氏速度”,搬迁扶贫工作受到国务院扶贫办高度评价;“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金融扶贫“卢氏模式”,为全国脱贫攻坚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三)
  
  全国上下一盘棋。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央和省、市各级对卢氏县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倍加关怀。
  
  2017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到卢氏调研抓党建促脱贫工作,要求大力发扬艰苦奋斗、愚公移山、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土坯房”精神,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省委、省政府高度关切、鼎力支持。省委书记王国生2019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就深入卢氏调研指导;原省长陈润儿联系卢氏县,先后8次深入该县指导工作、解决难题。2018年5月,河南省研究确定郑州市结对帮扶卢氏县,同时安排省农业农村厅对口帮扶卢氏县、郑州大学“校地结对帮扶”卢氏县。随后,郑州市原市委书记马懿,现任市委书记徐立毅,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新伟分别带队到卢氏视察指导、对接推动帮扶工作;郑州市组建驻卢帮扶工作组,常住卢氏衔接帮扶工作。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决不落下一人!”这是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历史使命。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把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持续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推动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进展。市委书记刘南昌,市委副书记、市长安伟多次到卢氏调研指导工作,市级领导分包联系各乡镇,持续夯实市委、县(市)区党委、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纪委监委、包保帮扶部门(单位)、职能部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层面的帮扶责任,形成了强大的脱贫攻坚合力。
  
  (四)
  
  卢氏县委、县政府扛牢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中央、省、市“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细化压实了乡、村、部门和帮扶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和政策落地落实落细。
  
  各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政府号召,怀着对贫困群众的深情厚谊,远离亲人,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勇挑脱贫攻坚重任,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核心,全力推进基层党建、产业发展、就业帮扶、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扶贫工作,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挥泪水、洒汗滴,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平凡而动人的赞歌。
  
  贫则不安,穷则思变。实践再次证明,扶贫工作最根本的还是要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为此,卢氏县坚持正面宣传、示范引领,广泛深入开展典型带动、政策宣传、技能培训和文艺陶冶等扶智扶志举措,在贫困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双扶驿站”,让群众劲足起来、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汇聚了脱贫攻坚的强大精神动力。
  
  如今,行走在卢氏大地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群众辛勤劳动、努力奋斗的身影,听到的是杨书春、李刚、黄怀敏等人不屈不挠、勤劳致富的励志故事,他们或身残志不残,或曾经身处逆境,但都用自己的坚守与奋进、自立和自强,搏出了自己的幸福人生,一步步迈向小康。
  
  (五)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圣杜甫高尚的人文主义情怀,也曾经是卢氏深山人民的殷切期盼。
  
  官道口镇秋凉河村吉子埝组村民程玉林,一说起易地扶贫搬迁,总是一脸高兴和满足:“我老家条件很艰苦,租别人一孔旧窑,一住就是12年。如今,我们全家住进了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真是一步跨到了小康社会。”
  
  今年春节前,在河南省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兴贤里社区,群众自发卖春联、蔬菜、瓜果等年货。小区里,人来人往,俨然一个小集市。对于搬迁群众来说,这里不再只是他们的新家,更是新的希望所在。
  
  “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直到2015年年底,在卢氏县山区,还有1/3多的群众仍住在土坯房和土窑洞里,“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象还很普遍。实施易地搬迁是深山区群众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是卢氏县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卢氏县是河南省搬迁人数最多、搬迁任务最重的县域。针对易地扶贫搬迁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实际,该县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生活好”的目标,发扬“小雨不停、大雨搭棚、夜里掌灯、昼夜施工”的实干精神,建立组织领导机制、要素保障机制、激励奖惩机制,坚持把易地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后续扶贫产业与房屋建设一体推进,安置点建设和“五通六有七化”、产业增收全覆盖同步实现,做好党建引领、新风倡树、社区治理等工作,通过开发公益岗位、劳务协作实现输出就业、中介组织介绍就业、用足用活政策激励自主创业、盘活资源做实“三变”、兜底就业等方式,多措并举推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平地高楼起,万人迁新居。搬迁任务总量占全省1/8、全市一半还多、全县贫困人口一半;建设房屋9000多套84万多平方米,提前两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在65个搬迁安置点安置9200户33000多人,配套建设的71个扶贫产业基地、8个光伏电站及安置点周边60余家企业,采取入股分红、承包租赁、劳动就业等形式,带动1.1万余名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创业致富……
  
  如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生产车间应运而生,一个个产业基地发展建设,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购买生活用品,上学、看病、赚钱不再是难事。他们或外出打工,或在家门口就业,生活逐渐有了着落,脸上的笑容也更加灿烂。
  
  (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得益于河南信念集团龙头带动,卢氏传统香菇产业已快速转变、升级换代。2017年,河南信念集团入驻卢氏后,先后投资2.8亿元建成了占地300亩、拥有5条生产线的涧北菌棒厂,年产菌棒3000万棒,其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同时,该企业在全县成立了187个合作社,在15个乡镇建成香菇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带动农户3500户。
  
  浩洋国际服饰有限公司2017年7月入驻卢氏县产业集聚区,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销售运营为一体的高档女装企业。公司建设投产以来,为卢氏县群众提供了310个就业岗位。“我在这里每月能挣3000块钱,离家也近,生活感觉越来越有劲头了!”曾经是卢氏县官坡镇庙台村贫困户,现在住在兴贤里社区的马勤英说。
  
  官道口镇新坪村依托村内豫西大峡谷和豫西百草园两个国家4A级景区资源,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整修道路,亮化绿化村落,对河道和环境进行综合整治,规范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现在全村10个村民组,已有8个开展了旅游项目。
  
  这些都是卢氏县产业扶贫的缩影。
  
  4年来,卢氏县立足绿水青山好空气的自然生态优势,围绕以果、牧、烟、菌、药、菜为重点的绿色农业,以农副产品和中药材精深加工为重点的特色工业,以生态旅游、电子商务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推进“四个一百”工程,着力扩规模、强管理、提质量、育龙头、树品牌、增效益。
  
  截至2019年年底,全县农业龙头企业由17家增加到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由182个增加到1425个,产业基地从32个发展到375个,产业增收大棚由85座发展到3290座,食用菌由1亿棒增加到2.2亿棒,旅游业直接带动217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群众想要增收致富,产业想要快速发展,都离不开资金支持。
  
  2017年,在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党委、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卢氏县积极创建“金融扶贫试验区”,通过构建金融服务、信用评价、产业支撑、风险防控“四大体系”,以产业带动脱贫为主导,把扶贫小额信贷精准用到贫困户发展生产、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上,以产业发展激活金融扶贫,以金融扶贫支撑产业发展。
  
  在卢氏县文峪乡石桥村,贫困户范红社夫妻双方年老有病,2017年上半年,在县邮储银行申请小额扶贫贷款4万元发展反季节蔬菜,解决了大棚修缮、材料购买等资金难题。当年,全家依托大棚蔬菜收入3万多元。
  
  卢氏县瓦窑沟乡庙上村农民万吉红,2016年年初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他们全家还住在土坯房里,后来他从5万元金融扶贫贷款起步,开始培育发展兰花。2018年,仅万吉红一家卖兰花就获利十几万元,兰花合作社18名成员全部脱贫。
  
  “卢氏县的条件适合食用菌生产,而且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跟小额贷款的额度相匹配。”信念集团董事长叶传林说,信念集团公司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基地承载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参与”的扶贫运营模式,由村里的致富能手带领贫困户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申请扶贫贷款。该公司获得扶贫贷款2.1亿元,依托公司成立的187个农民合作社每人贷款50万元到200万元不等,带动3000多个农户,每户至少获得5万元扶贫贷款扶持。
  
  2017年以来,卢氏县累计投放金融扶贫贷款16.98亿元,其中扶贫小额贷款累计投放17264笔8亿余元,是2017年以前扶贫小额贷款累计投放8818万元的9.1倍,户贷率也从4.62%提高到41.88%。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比53.6%,较“金融扶贫试验区”创建之前增长近20个百分点。
  
  卢氏县还坚持金融扶贫与文明诚信建设相结合,通过开展“文明诚信家庭争创”活动,对“标兵户”和“文明户”优先配置各种资源和支持政策,广大农户更加重视文明诚信,向上向善讲文明的社会好风尚初步形成。
  
  (八)
  
  万众一心助脱贫,莘川大地展新姿。
  
  4年来,卢氏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项工作都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深度融合、互为补充、互相促进,通过抓脱贫攻坚推动工作上台阶,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居住环境等问题,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
  
  新建提升农村公路2015公里,一条条公路翻山越岭,一座座桥梁跨河飞涧,泥巴道变成了水泥路,砂石面变成了柏油面,羊肠道变成了通车路,基本实现了“内通外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设施先进、衔接顺畅”的总体目标;
  
  新建变电站7座,新建、改造供电线路3193千米,新建改造配电台区1390个,22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结束了河南省最后一个县域没有220千伏电网的历史,行政村通动力电率、户户通电率均达到100%;
  
  新建、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80余处,33.2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得到有效解决,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入户率提升到98%、91%;
  
  新建通信基站1117个、达到2161个,新开通宽带端口9.6万个、达到20.6万个,所有行政村实现手机信号和光纤宽带全覆盖;
  
  新建寄宿制中小学60所,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教育资助政策全覆盖,无因贫失学辍学,基本实现了“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目标;
  
  建成标准化卫生室290所,全部配备合格乡村医生,改扩建中医院、县医院、妇幼保健院,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参保全覆盖;
  
  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7个,惠及全部行政村,通过有线电视、无线数字、卫星直播等方式,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100%;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每人每年由2600元提升至3860元,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1.6亿元,低保、五保、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兜底保障筑牢防线;
  
  ……
  
  浩吉铁路通车,改变了卢氏县没有火车站的历史;迎宾洛河大桥建成通车,洛河湿地治理成效明显,洛河城区段景观带渐成规模;滨河路绿化带、洛神公园北侧、和平路南侧绿化提升改造,好人公园、健康步道、药城翻修,城区面貌焕然一新;路上公交畅行,街道两旁商超林立,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绽放新颜,卢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九)
  
  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
  
  卢氏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非常繁重。能不能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持续引向深入,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发展优势,是对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最好的政治检验、最大的能力考验。
  
  4年来,卢氏县倾力抓党建促脱贫、狠抓作风转变,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彰显,引领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干事创业的氛围空前高涨。
  
  筑牢坚强战斗堡垒。该县深入实施基层党建“三年强基工程”,深化“五星争创”固堡垒、“三评一考”强班子、“党员积分”建队伍、“三项标兵”激活力的基层组织管理激励体系,以行政村合并作为夯实基层基础的突破口,在优化行政村规模、配强村干部队伍、提高村干部待遇、壮大村集体经济、强化村干部管理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4次大幅提高村组干部工作报酬,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
  
  锻造过硬的战斗队伍。该县通过“四个注重”和“五方推荐”,让在脱贫攻坚中表现好的干部政治上有空间、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坚持“请进来教、走出去学”,通过各种途径培训党员干部,打造了一支能打胜仗的过硬队伍。
  
  持续改进工作作风。该县坚决落实中央关于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小微权力”集中整治,从严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作风建设推动克难攻坚,以克难攻坚检验作风建设成效。
  
  (十)
  
  回首过去,峥嵘岁月激情拼搏。
  
  4年沧海桑田,卢氏县城乡巨变,广大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4年岁月轮回,6万多贫困户脱贫增收,近4万贫困群众搬出山区,住上新房;4年辛勤付出,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夜以继日,奋战一线,持续发扬“土坯房”精神,打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4年艰苦鏖战,卢氏县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高质量脱贫摘帽各项指标全面实现,卢氏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
  
  展望未来,全面小康仍需努力。
  
  如今,卢氏县虽然如期脱贫摘帽,但县域产业层级不高、支撑保障能力不足、发展基础不牢等重大制约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任务繁重等现实挑战,仍是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紧迫任务。“我们将一手抓坚决落实‘四个不摘’,提升脱贫质量;一手抓加快高质量发展,夯实稳定脱贫基础,砥砺实干、奋勇争先,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说。
  
  春风吐绿,草木萌发。带着胜利的喜悦、坚定的信念、不变的初心,卢氏人民还将继续走下去,一步一个脚印,撸起袖子加油干,和全国人民一道阔步奔向小康!

( 编辑:师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