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一个镜头背后都可能藏着动人的故事。近年,在三门峡这片热土上,涌现出一批扎根基层、心怀热爱的“网络达人”,他们用镜头记录生活,用创意点亮平凡,在方寸屏幕间展现万千气象。即日起,本报推出“一屏万象 能量人生”系列报道,带领读者走近这些本土“出圈”人物,看他们如何用热爱浇灌创作,以责任赋能传播,在数字浪潮中书写普通人的不凡篇章。敬请关注。 每当夜幕降临,在灵宝市街头,一家名为“洁洁家烤面筋”的小摊前总是围满了人。从外出打工的迷茫到返乡创业的坚定,从随手拍摄生活点滴到专注记录灵宝方言民谣,摊主杨洁和李卫丹一手握着烟火升腾的竹签,一手举着记录乡愁的镜头,在忙碌与热爱间书写普通人的多彩人生。 是逃离也是回归 亲情是最深的牵挂 2020年,杨洁和丈夫李卫丹南下打工,女儿红豆还不满3岁,不得不留在家乡。“每次视频通话,红豆总是哭得撕心裂肺,哪怕睡着了,醒来第一眼也要确认我在电话前。”回忆起往事,杨洁眼中泛起温柔又酸涩的光。在冰冷的出租屋里,夫妻俩看着屏幕那头女儿稚嫩的脸庞,听着老人担忧的叮嘱,心里满是无奈和牵挂。 打工的日子平淡又枯燥,杨洁时不时会在抖音上刷到家庭生活类短视频,那时,她突然萌生想法:“我家有会唱民谣的奶奶、勤劳的婆婆、懂事的红豆,不比他们逊色,为什么不记录下来?” 随着“回家团聚”的念想越来越强烈,2023年,夫妻俩毅然辞工回乡。“到家那一刻,整个人都重新活过来了!”杨洁说,此后在家休息的两个月间,她和丈夫便断断续续在网上分享奶奶李育草的生活点滴,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视频,受到不少网友关注。 是“弯路”更是转机 创业路上韧劲十足 “当时拍视频只是爱好,生活还是要回归柴米油盐。”杨洁说。经过短暂休整,杨洁和李卫丹决定创业。凭借李卫丹在餐饮方面的经验,夫妻二人在三门峡西站租下一间店面,开起了烧烤店。然而生意始终不温不火,一年后,他们无奈关掉店铺,寻找新的机会。 “人生总是会走很多弯路,但没有一步路是白走的。”杨洁说,开烧烤店时,顾客对店里的烤面筋评价很高,俩人便决定在家附近卖烤面筋,赚钱的同时还能兼顾家庭。去年3月7日,“洁洁家烤面筋”正式营业,令人惊喜的是,营业第一天便生意火爆,准备的食材不到3小时就销售一空。 此后,小摊的名气越来越大,而夫妻俩坚持更新的灵宝方言视频,也成了吸引顾客的独特魅力。“许多顾客是先看到我们发布的视频,然后专门来光顾我们的生意,大家会经常来问候奶奶和红豆,挺温暖的。”杨洁笑着说。 方言民谣意外走红 用镜头传递乡愁 创业艰辛不言而喻。每天早上9时许,杨洁和李卫丹便开始采购、洗菜、穿串,下午4时出摊,经常忙到凌晨才能回家。即便如此,杨洁依然坚持用手机记录着灵宝方言民谣。至今,她的抖音账号“奶奶和洁洁(灵宝方言民谣)”已发布相关作品360余个,获赞24.8万次。 点开这些视频,没有“高大上”的拍摄技巧,也没有“短平快”的剪辑节奏,镜头里,奶奶李育草说着代代相传的民谣,言语间满是淳朴的乡土气息与“老式”的生活智慧。起初,杨洁的这些视频并不被看好,因为身边不少人觉得,灵宝方言有些难懂。直到2023年5月,杨洁发布了一条奶奶获得“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发音人”荣誉证书的视频,改变了局面。 “这条视频发布后,播放量飙升,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网友都在说,奶奶的口音和自己家乡的方言很像,还有大学生留言说自己的论文就是研究灵宝方言的。”杨洁说,那时她深刻感受到,原来这么多人关注方言,方言里承载着乡愁,她一定坚持把视频做下去。 现在,每个收摊后的深夜,都是杨洁雷打不动的剪辑时间。“非专业出身,剪辑全靠自己摸索,一个八九分钟的视频需要剪辑三到五个小时,全部剪辑好都到凌晨四五点了。”杨洁说,很多时候明明知道已经很晚了,但就是舍不得睡,看到视频成品时会特别有成就感。 如今,杨洁和李卫丹的“小事业”蒸蒸日上,持续更新的灵宝方言视频也收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对夫妻俩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能与家人朝夕相伴。杨洁常说,没想到随手记录的生活能被这么多人喜欢。其实,他们的故事正是许多普通人热爱生活、不懈奋斗的缩影,就如网友“阿庆嫂”所说:“洁洁的视频真实、感人,百看不厌。” ( 编辑:tln ) |
烟火升腾间守护方言传承
本报记者 王梦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4-28 打印

- 上一条:瑞德机械:精益求精锻造“铁骨”
- 下一条:河南富达输电公司:消除树障保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