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2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扶贫“产业花”结出甜蜜“致富果”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8-04   打印
  “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免费住进这么好的楼房,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近日,在卢氏县朱阳关镇朝阳社区,李建有向记者讲述了他搬迁后的生活。
  
  现年51岁的李建有是朱阳关镇王店村人。2017年12月,李建有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搬入朝阳社区。搬迁后的李建有承包了几座大棚发展香菇种植,还跟人学习干起了水暖工,几年下来生活越过越富足。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王店村,像李建有一样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还有25户,在村里全力推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都通过各自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生活。
  
  王店村距朱阳关镇政府约1公里,全村7个居民组,共404户1365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236人。截至目前,还有6户9人尚未脱贫。近年来,王店村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助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避风朝阳、气候适宜的王店村有着食用菌栽培的天然优势,村民几乎家家都有种植香菇的传统。而受制于储存、销售等难题,常年辛苦付出的村民却难以真正从中获利。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7月,换届后的王店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自筹资金70余万元,建成一大一小两座可储存360吨香菇的冷库,出租给外地客商用作鲜香菇的收购储存点。“冷库建成后,不仅解决了村民香菇存储难的问题,每年的租金还给村里增加了十几万元的集体收入。”该村村委会主任阿银平告诉记者,香菇能卖上价钱了,村民种植香菇的积极性都高了不少。这两年,一些外出务工人员也陆续返乡,在家发展起了香菇产业。
  
  今年44岁的吕向锁是村里的香菇种植大户。得益于冷库的建设,靠着卖鲜香菇,他去年种植的3.1万袋香菇毛收入接近20万元。吕向锁告诉记者,之前他家一直都种香菇,由于效益不好,规模常年维持在1万多袋,“以前没有冷库,鲜香菇存不住,都是烘晒晾干以后卖干香菇,费事不说还卖不上价钱”。如今,尝到香菇种植带来的甜头的吕向锁干劲十足。2019年年底,他在村里租了2亩地把菇棚扩建到了15座。2020年年初,他把香菇袋料的规模发展到了4.3万袋。“种了半辈子香菇,从没想过靠它也能发家致富,以后不需要外出打工了,就在家把香菇种好就行。”望着棚里木架上整整齐齐摆放的袋料香菇,吕向锁难掩脸上的喜悦。
  
  冷库的建成使王店村的香菇产业焕发新生,种植规模逐年扩大,2019年全村香菇种植规模700万袋,2020年达到了1200万袋。产业发展结出的硕果让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也更加坚定了村“两委”继续壮大产业的决心。2018年以来,在村“两委”带领下,光伏发电、“双椒”种植基地、中药材基地等集体产业在村子周围的山上遍地开花,其中光伏发电项目已经有了稳定的收益。
  
  大河涨水小河满。集体经济逐步发展起来的王店村在不断完善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通过集体产业带动村民进一步增收。2019年,王店村通过集体产业进行务工带贫,全年支付用工工资17万元,其中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
  
  “要不是这扶贫好政策,真不知道这日子该咋过!”73岁的阿振龙是村里目前仅剩的6户贫困户之一,因早年家中遭遇变故,目前只有爷孙俩相依为命。由于年迈体衰,家中缺乏劳动力,11岁的孙子还在读小学,阿振龙成了村里重点帮扶的对象。阿振龙告诉记者,村里先后帮着申请了养老金和低保,还给安排了公益岗,其孙子也享受到了每年1000元的教育补贴金。2019年,阿振龙在村里的帮助下种植了4000袋香菇,收入1万多元。今年他把香菇袋料的规模发展到了5000袋。2020年4月,村里安排包括阿振龙在内的贫困户到建成不久的蜂场养蜂,并安排专人教授养蜂技术,收益归贫困户所有。2020年7月,村干部又给其孙子申请了每月960元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补贴。“该享受的政策都享受了,能上的产业村里也都帮着上了,国家扶贫的好政策让我们爷俩的生活有了希望!”阿振龙说。
  
  产业发展有劲头,群众生活有奔头。依靠着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的强力支撑,如今的王店村呈现出了“老产业焕发新生,新产业遍地开花”的良好发展格局,村民们也都鼓足干劲,在这条致富路上大步前进。
( 编辑:师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