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蒸霞蔚的韶山是“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
层林尽染的满山红叶,香气四溢的六层酒窖,大型企业如林的厂房和设备,田野里连片种植的辣椒、花椒和中药材……构成了渑池这座古老县城的新时代发展图景。 “十三五”以来,渑池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打造“三县一城”(转型发展先进县、现代农业示范县、文化旅游特色县和三门峡副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交出了绿色发展的亮眼成绩单,交出了让城乡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绚丽答卷。 摆脱资源依赖 践行绿色发展 走进位于渑池县产业聚集区的康耀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几名工人正在车间内操作设备,一块块经过加工的玻璃在生产线上缓缓“走”出,进入下一道工序。这家企业生产的ITO导电玻璃和3D光学玻璃,主要用于各种仪表显示器、车载显示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人机交换终端等,产品主要销往深圳、广州、上海等电子信息业发达城市。 康耀电子副总经理王旭亮介绍,康耀电子2004年入驻渑池县产业集聚区,今年虽然生产经营受到疫情影响,但他们转向高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前8个月销售收入达2379万元,同比增长约20%。 同样位于渑池县产业集聚区的承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从事先进光电和半导体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全球第六家掌握MO源(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生产技术的企业,年产6吨MO源,广泛应用于LED照明和下一代miniLED、新领域microLED显示技术,以及生物医疗器械、半导体、光伏太阳能和军工等领域,还为中科院半导体所提供产品。公司办公室主任徐静自豪地说,他们32名员工中有20名是本科以上学历,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就是员工自己设计的。 承明光电的生产车间更让人叹为观止,整个生产流程在封闭的生产设备构成的体系内自动运行,不仅可以无人值守,而且几无声息,整洁安静的环境与传统工业厂房车间的轰鸣嘈杂大相径庭。 东方希望是一家在渑池工业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氧化铝生产企业,已成为业界把资源“吃干榨净”的经典案例。承明光电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原料镓,就是东方希望从赤泥中提取的。近年来,东方希望又新上了东能科技有限公司固体废物(赤泥)综合利用回收项目、东能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加气块项目,前者用烧结法回收赤泥中的氧化铝和氧化钠,后者可将铝业生产中的工业固废、石灰窑皮、粉煤灰、赤泥等作为原材料进行回收分级利用,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创建出一条新的节能环保发展产业链。 采访中,渑池县委书记杨跃民介绍,近年来,渑池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勇于走出依靠铝土矿、煤矿资源优势发展工业的“舒适区”,一方面坚持创新转型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满足群众就业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扛稳“全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招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谋划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努力实现企业发展高质量、生态建设“高颜值”,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群众。 坚持产业带动 助农增收致富 践行绿色发展的同时,渑池食品产业和“双椒一药”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更为辖区群众带来了更多实惠。 位于渑池县果园乡的宏远食品工业园,占地面积近千亩,经过近10年的稳步发展,目前已入驻7家企业,主要生产休闲食品,拥有“小滑头”“麦小呆”等品牌,2019年产值6亿元,今年受疫情影响,休闲食品市场行情大涨,预计全年营收将达到20亿元。 标准化10万级无尘车间,现代化的流水作业生产线,研发中心和一流的检测设备,琳琅满目的休闲食品……采访中,湖南籍客商、津津友味公司总经理艾成辉介绍情况时,自信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记者关注到几个信息:整个园区为周边乡镇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管吃管住的同时,员工平均月收入3500元;务工人员平均年龄42岁,其中有127人来自贫困家庭;员工进入车间前的消杀灭菌程序需用时38分钟……这意味着,依托这个食品工业园,有2000名不具备外出务工条件的传统农民在此成长为产业工人,一些贫困户家庭也因此将“穷帽子”甩在身后…… 市委书记刘南昌前不久考察宏远食品工业园时,不仅对园区的发展给予肯定,还鼓励渑池县深入谋划,打造百亿级的支柱产业。果园乡党委书记赵渊表示,他们以此为目标制订了规划,下一步将努力使园区就业规模达到1万人。 除了务工的稳定收入,宏远食品工业园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这又进一步促进了辣椒、花椒和中药材 “双椒一药”特色产业的发展。 “双椒一药”是渑池县近年来大力推动的农业主导产业,目前全县花椒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产业综合效益突破10亿元,“渑池花椒”顺利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专家组评审;辣椒种植面积突破6万亩,形成了天池、果园、英豪等辣椒产业带;以丹参、柴胡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被授予全国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 走在渑池南部的县乡公路上,两边连片种植的辣椒随处可见。天池镇镇长裴从军说,渑池县委、县政府已连续四年为“双椒一药”出台产业发展奖补政策,镇里也采取发放农机具、引导企业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等方式,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全镇“双椒一药”种植面积已达6.8万亩。今年,该镇还投资300万元建成一条进行辣椒初加工的烘干线,日加工鲜椒20余吨。 一个初加工中心,就能形成一个集收购和外销于一体的集散中心,使“双椒一药”的种植和销售形成产业链。在天池镇石泉村,记者参观了一个由村集体兴办的辣椒烘干房。“已经有好多客商上门来收购干辣椒了,我打算卖到9元1斤。”村支书董红珍快人快语:“辣椒今年1亩能收入3500元,花椒一亩能收入4000元,村民增收就靠它了。” 农业企业的专业化经营和投入,也是渑池“双椒一药”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丹参、红花、柴胡……在天沣农业公司一望无边、色彩斑斓的种植基地,公司总经理郜龙蛟兴致勃勃地介绍着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药材换茬等知识。郜龙蛟是一位中药领域的资深从业者,2013年开始回乡创业,通过土地流转进行企业化经营,不但带动周边村镇种植中药材面积6万余亩,还给上百名贫困群众提供了务工机会。 共享发展成果 同绘“火红”生活 夜幕降临,渑池涧河生态公园内华灯齐放,五光十色;涧河长堤上,灯盏如星,岸边的亭榭、绿树与城市灯火倒映河面,交相辉映;人们或歌或舞,其乐融融,勾勒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景象。 环境美了、街道亮了、群众笑了。漫步渑池县城,惠民亮点一个比一个精彩,民生工程一个比一个“气派”:断头路、破损路改造,综合文化中心落成,渑池高中、中医院新址启用,丽景小学、会盟小学、尚德中学建成招生,韶园三期绿化美化,集中供气供暖……一桩桩、一件件惠民实事,描绘出渑池这座千年古城建设发展的“火红”画卷。 近年来,渑池县在城区建设上坚持“以绿荫城”,空气质量指数攀升到全市前列。占地550亩的韶园于2019年6月建成投用,弥补了该县无综合性公园的历史空白;涧河生态公园以前是杂草丛生的臭水沟,经过精心治理,变成了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进行了城区道路的绿化改造提升工程,利用拆除违建设施的空地新建5个街头游园;占地面积1500亩、投资1.28亿元的会盟生态公园也即将建成投入使用。目前,渑池城区绿化覆盖率39.36%、绿地率34.08%,人均绿地面积13.56平方米,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的新要求。 除了“双椒一药”,渑池县还立足于仰韶文化、仰韶酒、黄河沿岩峡谷、深山古村落等资源优势,深入探索工业与旅游、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也让很多农民不用外出务工就增加了收入。 以仰韶酒庄为核心,仰韶酒业有限公司打造黄河南岸高粱种植基地园区、美丽乡村柳庄生物制曲园区、仰韶酿酒工业园区、仰韶仙门山洞藏园区、仰韶彩陶艺术展示园区的“一庄五园”建设,极具发展潜力;以渑池县红叶文化旅游节为载体,将黄河丹峡、神仙峡、韶山峡、赵沟古村、仰韶仙门山景区连成一线,“一条彩虹路,尽览红叶美”正名声鹊起;张村镇河南庄村种植的粉黛草吸引了省内外游客,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赵沟古村以其独特风貌成为三门峡重点打造的摄影基地,深受游客青睐,今年已有两部电影在此取景拍摄。依托这些景点,一批近郊乡村游休憩地、景区周边游客承接地、农耕文化体验地,一批特色民宿、乡村微度假综合体,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增长点。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渑池答卷”,正是在绿色发展与共享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刷新”城乡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厚重仰韶大地的今天已令人沉醉,“醉”美仰韶大地的明天更值得期待! ( 编辑:李鹏 )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县(市、区)巡礼·渑池篇
“醉”美仰韶:绿色发展实践 火红生活画卷
来源: 发布日期:2020-10-28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