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以心为桥 党心民心促发展

——陕州区“心桥工程”推进纪实
来源: 发布日期:2020-11-12   打印
  (一)
  
  浙江枫桥,一个响亮的名字。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由此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
  
  近六十载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至此,“枫桥经验”跃然成为新时代践行基层社会治理的金字招牌和实践典范。
  
  三门峡陕州,一个彪炳史册的郡县。
  
  在此,召公勤政“甘棠遗爱”美谈传千年, 秦惠公在此置县,贤相姚崇“藩篱”传家的古训历历在目……几千年风云变幻,数辈人筚路蓝缕。这片热土从来不缺少修身、齐家、治国的典范。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为了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守护一方平安,维护社会和谐,陕州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先后多次赴浙江“求取真经”,在广泛考察、深入学习、周密论证的基础上,统筹全局全域,因时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新,2019年10月,“心桥工程”这一联系群众的“法宝”、化解矛盾的“利器”、推动发展的“载体”应运而生。“心桥工程”通过党建引领、文化育人、服务发展等举措,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领域搭建起先锋桥、发展桥、安全桥、便民桥、文化桥、连心桥6座桥梁,旨在构建平安和谐新陕州,为陕州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二)
  
  试点先行,探索创新不辍。
  
  理论的“金点子”需要实践的“肥沃土”。陕州区瞄准副中心城市观音堂镇,决定先行先试。该镇是人口大镇、农业大镇,也是陕州工业经济的支撑区域,各种矛盾纠纷、利益纷争不时出现,极具试点的基础与条件。广大干部群众从一开始的“心桥工程”是个啥、怎样干、干到哪种程度等种种困惑,到如今的谈经验、讲效果、乐此不疲分享,一年的试点工作已经真真切切地验证了决策的高瞻、实践的效用和示范的引领。
  
  一个好班子、一村一警、一个民意广场、一个村民纠纷调解站、一个综治服务中心、一个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六个一”构建起观音堂镇“心桥工程”的“四梁八柱”。观音堂镇确定的五个试点村中,代表着五种不同的类型,而大延洼村和界岩村位于陕州区产业集聚区中心。2019年9月,随着园区的发展壮大,两个村都面临着整村拆迁,涉及264户1018人的拆迁安置,工作难度极大。群众矛盾纠纷多,民心相对较涣散,群众工作如何做,拆迁怎样如期完成,成为摆在镇村干部面前最为棘手的问题。大延洼村兼界岩村党支部书记辛铁虎义无反顾地冲上了第一线。正如他的名字一样,铁骨铮铮、虎胆雄心,他一边带头组织村民跳广场舞,拉近感情、疏解矛盾;一边拉起三支小分队开展入户丈量,定线路、精测量、保后勤。他调度自如、安排有度,本着“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的原则,安排小分队把群众所有的矛盾纠纷和遗留问题逐一登记造册,每日一汇总,次日集中汇报,确保了问题不遗漏、化解能及时、工作不受阻,原本计划一个月完成的丈量任务,仅用15天就全部拆迁到位,且没有出现一例信访事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好”,这是开展“心桥工程”的关键一环。                       
  
  在交谈中,辛铁虎还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村里一名群众在地里摘无花果,不小心从树上掉了下来,头破血流的第一时间不是打“120”急救,而是把电话打给了他,继而他一通电话指挥调配村民群众,用最短的时间送伤者去医院治疗。辛铁虎说:“这就是开展‘心桥工程’的好处,让群众跟干部更亲了,有事没事都想着你,也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没事不理你,有事就找你,办不成就告你’的现象。”敢去找、想去说、能解决,这反映出了“心桥工程”的成功之处。
  
  说起观音堂镇试点的成效,就不得不提陈营村。走进陈营村,一座座蔬菜大棚非常惹眼,一块块丰收梯田相当喜人,整洁亮丽的村容村貌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大棚里都是西红柿和西瓜轮流着种哩……”当记者问起大棚里都种的是啥时,经营着5个蔬菜大棚的村民陈登月一脸喜悦地如是说。他还告诉记者,以前他是贫困户,如今蔬菜大棚让他一年的纯收入达到了3万元,全家人的干劲儿和奔头儿更足了。然而谁能想到,如今的“明星村”在5年前还是一个班子涣散、产业发展无门的软弱涣散村。
  
  “抓党建,能够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然后才能全副精力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谈起陈营村脱胎换骨的变化时,该村党支部书记陈玉峰自豪地说。“心桥工程”试点伊始,陈玉峰就跃跃欲试,一个“猛子”扎进政策理论学习中去,每天坚持2小时“充电”,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党员积分、“党员活动日”、党员联户等工作,极大地凝聚了党支部班子和党员群众的强大向心力,更进一步夯实了该村的战斗堡垒。陈玉峰清楚地认识到,人心聚到一起,是要干点大事情的,是要让群众增收致富、过好日子的!当心里埋下“发展”这颗种子后,他便开始了四处奔波,从2016年开始,多次带领村干部到陕西杨凌等地考察学习,并邀请专家实地指导,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先后建成了62座种植大棚,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种植西瓜、西红柿等为主,同时不断加入新的种植品种,包括香瓜、奶油草莓、葡萄等。一年下来,每亩地的利润能达到5000元至7000元。
  
  像陈营村这样的例子,观音堂镇还有很多。我们听到很多朴实的话,看到许多平凡的事,都是基于“心桥工程”作用的发挥。近日,回顾起一年来的工作,观音堂镇党委书记张海岩自信地说:“通过‘六座桥’的搭建,我们解决了一批疑难问题,完善了一系列制度,拉近了群众和党员干部的感情,也锤炼了一大批基层干部,可以说是成效显著,受到群众赞誉和肯定!”
  
  (三)
  
  以点带面,发展步履铿锵。
  
  自“心桥工程”实施以来,作为试点的观音堂镇共受理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26起,其中村级成功调处102起,占比高达81%,7起诉求多年的信访积案有5起得到化解,初步形成了“群众有事找支部、矛盾纠纷化解靠支部”的良好态势。不仅如此,该镇还涌现出了许多和辛铁虎、陈玉峰一样优秀的村干部,他们以心为桥、以桥为媒,连心、同心、暖心,真正实现了党群“鱼水一家亲”、干群默默一心干、增收致富快发展。
  
  一个“点的成功”,推及开来就能获得“面的成功”。2020年3月,陕州区开始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心桥工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以心为桥通坦途,党心民心促发展”的大高潮。近7个月的推广实践,“心桥工程”硕果累累。
  
  菜园乡深入实施“心桥工程”,探索出“产业模块+产业基地+电商企业+贫困群众”的产业扶贫新模式,积极打造“三川两塬四大特色产业模块”大产业布局,发展优质苹果2万亩、陕州红梨5000亩、羊肚菌等食用菌1000余亩,为贫困群众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产业支撑。该乡还建成金山果业、软籽石榴等产业基地25个,带动贫困人口600余人次务工,600余户贫困户发展产业,流转贫困户土地800余亩。同时,依托辖区内全市最大的电商公司金秋果业,以高出市场的价格销售群众的苹果、核桃等农产品,最大限度增加群众的产业收入。
  
  西张村镇为方便群众了解办事内容及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大力开展“新衙门”作风整治活动,积极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群众搭建“连心桥”。该镇精心梳理了镇直各部门职责、领导分工、工作人员信息,规范并完善了群众日常办理事项工作流程,确保对外公布的每一事项办理要素与实际工作中的操作完全一致。通过在政府门口全面“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让前来办事的群众走对门、认准人、办好事。
  
  区民政局与全区唯一未脱贫村店子乡白石崖村开展结对帮扶,多方争取76万元为该村建成农副(特)产品加工车间和产品集散基地,并通过成立白石崖村铭柏农民合作社、举办“消费扶贫,你我同行”等活动,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农产品,促进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
  
  …………
  
  一项政策的实施,能够深入民心是最好的见证,“心桥工程”效果无疑已经逐步显现。
  
  扬帆起航,一心破浪前行。人民至上、为民谋利,陕州一直在路上。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陕州区按照工作部署,下一步将继续大力推进落实“心桥工程”,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全力助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为民、富民、惠民!
( 编辑:李建新 )